界首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军事记者再走长征路,听听他们的采访心声
TUhjnbcbe - 2023/4/8 22:03:00

编者按

习主席近日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希望广大*员、干部认真学习*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的初心和使命,牢记*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贯彻*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在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6月11日至8月18日,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兵分多路,一路追寻红军前进的闪光足印,围绕长征路上的红色遗址、战役旧址、伟人旧居、英烈事迹、亲历老兵等深入采访报道,俯拾起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

今天,学习军团邀您一起跟随军事记者的脚步,倾听他们发人深思的采访心声。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来领导

马三成

这次采访活动,我参加了甘肃省境内“长征路”的采访。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共产*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军队冲破千难万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维护*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维护*的领导核心至关重要。俄界会议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甘肃省迭部县西南68公里处一个名叫高吉(旧称俄界)的藏族小山寨,村子最东头一户二层楼的小院,就是“俄界会议旧址”。侧身走进一个小门,我看到屋内一张矮矮的长条桌和五个小凳,旁边还有锅灶。据介绍,俄界会议时,“五人团”领导就坐在这五个小凳上。

年8月,红军发动了著名的包座战役,为北进甘肃创造了极好条件。但张国焘自恃人强马壮,拒绝中央北上电令。在此紧要关头,*中央率领红三军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到达了高吉村,与先遣部队红一军在此汇合,召开了中央*治局扩大会议——俄界会议。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批判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行为,明确了继续北上的正确道路,统一了部队思想,为打开长征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记者马三成在会宁三军会师纪念馆采访

30多年的军事记者生涯,一次次再走长征路的采访,我深深感悟到: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来领导!

俄界会议的重大决定,正是我们*维护团结统一,巩固领导核心的明证!也正因如此,在*的坚强正确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的重兵围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艰险,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站在这个小山寨,当年的风云变幻已经回归平静,但时代的巨轮滚滚前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领导和执*地位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会一劳永逸。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希望通过我的采访更加坚定地传达出一种信念:让我们每一名*员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不懈奋斗使*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心骨和中流砥柱,继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的更加辉煌的成就!

信仰坚定不移,前行无所畏惧

陈典宏

虽然这已经是我担任军事记者以来第5次走长征路了,但每一次我都当作第一次出发,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此次出发前,我翻阅了近10万字有关长征的史料和故事,为再走长征路做好最充分的思想和行动准备。6月中下旬,我提前进入湘江战役遗址采访,前后9天时间行程多公里,深入广西兴安、灌阳、全州3县,实地踏访战场遗址10多处,争取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未写,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

在湘江战役遗址,我站在兴安县界首镇的湘江边,江水滔滔,但历史的记忆却不曾逝去。

记者陈典宏(右一)在广西桂林湘江战役发生地采访

当年,许多红军将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将满腔热血洒在红色沃土,将英*融入滔滔湘江。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田村岁的支义青老人,说起当年帮红军搭浮桥的往事,仿佛那一幕就在眼前。老人一边用木头、竹条现场搭起浮桥模型,一边比划着说:“那个冬天,枪炮声响彻天际,厮杀声不绝于耳,鲜血染红了湘江,从那时起,就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壮烈的一仗,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沿着浸染着先辈鲜血的道路前行,越走近历史,越接近答案:带着拯救中国的革命理想,踏上永不回头的征程,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坚定不移,前行无所畏惧。信仰能让人矢志追随,而信念能创造奇迹。这就是湘江战役乃至整个长征创造的奇迹。

再走那一个个浸透了奋斗泪泉、洒遍了先辈牺牲血雨的地方,我更加感受到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更感受到先烈的如磐意志,我也终于明白了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忍着断粮、迎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是什么支撑着这支不怕远征难的钢铁一般的队伍。

这是一次寻找和回归。经由这次寻找,我触摸到历史厚重的回响,得以感知那一段红色的记忆与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血肉联系;经由这次回归,我更加懂得,正是那段凝固的历史,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必须永远铭记的精神地标。

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王雁翔

6月中旬,我沿红军长征线路深入广东南雄、仁化,湖南汝城、道县,现地踏访红军作战、露宿故地。

新田,红军入粤第一仗遗址。当年作战的遗址已无迹可寻,战斗经过史料上有但无细节,隔代人之间的传说与讲述,会降低事件的可信度。长征已过去85年,当年的历史见证者大都离世,但我仍不放弃,向当地老人多方打听。在南雄乌迳镇新田村,我找到了92岁的李梅德老人。

记者王雁翔在南雄乌迳镇新田村采访红军入粤第一仗见证人、92岁李梅德老人

李老追忆新田之战往事:国民*打不赢就跑,又派飞机来侦察,看见红军就扔炸弹。红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取得了入粤第一个胜仗。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打了胜仗的红军,连白米饭都没得吃,却买了五箩筐猪肉分给老百姓,还宣传“打土豪、分田地”。乡亲们对红军的关切,李老也记忆犹新:“红军就住在我们大祠堂里,条件真是艰苦!随身带的饭都发黄了,用手抓着吃。老百姓就给他们送茶水、送番薯,帮忙抬担架。”红军队伍要离开村子时,老百姓不舍得,都到村口的桥头去送,端上了茶水和土特产。红军战士也是含着泪说:“不要送啦,不要送啦,你们快回去吧。”说到动情处,李老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当年体现军民情深的歌谣:“鱼儿离水活不成,咱离开老百姓就不能打胜仗,老百姓爱护咱如同爱儿郎,咱爱护老百姓如同爱爹娘……”

我在县城还找到了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甘岭战役的96岁抗战老兵杨甲林。跟着老人回到他家老屋,踏访他家村子对面的青石寨阻击战遗址。

杨老指着20多米高的悬崖说,当时他和他的母亲在屋后发现7个红军伤员。这7名战士打到弹尽粮绝,被敌人逼到悬崖边,不愿做俘虏的7名勇士选择了跳崖,落到了自家屋后。杨老母亲是乡农会会员,她找来村里的草药医生杨亮华,给伤员换上当地村民的衣服。清乡队来村里挨家搜查,村民知道红军是为老百姓打仗的,死都不说出红军的藏身处。在村民保护、救治下,6名红军伤愈后离开了,另一名伤势最重的战士,直到年才离开。

军爱民,民拥军。硝烟熔铸军民情,风雨如磐播火种。就是靠着这样的血脉深情,当年无数年轻人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红军,参加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跟随“为咱老百姓”的队伍,一路北上,一路追随……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当年的战争岁月已经远去,在安享和平的今天,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已经成为我们*执*后最大的危险,这不能不令人警醒和深思。

习主席教导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只有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我们*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对人民许下的诺言,一定会兑现

郭丰宽

火热7月,我到重庆、四川两地长征红军经过的部分县市采访。这次按红军长征路线接续走访,让我不仅对已有的长征知识有了更深的掌握理解,更加深了对*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信*、爱*、跟*走的信念和为*奉献的决心。

在重庆秀山县隘口镇坝芒村采访时,村民杨正仪祖宅门板上,有一行纵写的“红三军八连驻地”字样,落款为:县革命文物调查、征集组复制,年4月29日。

在重庆秀山县坝芒村,记者郭丰宽(中)进行实地采访

杨正仪父亲杨秀奇说,年8月的一天,一支红军住在他家附近,第三天早上红军的粮食吃完了,请求他家帮着做一顿早餐。饭刚做好还没吃,前方突然传来枪声,红军战士顾不上吃饭,背上背包和枪支就走。临行前,文书拿起毛笔在木板墙上写下了“红三军八连驻地”,称待革命成功后,凭此还账。红军担心离开后民团和反动地主武装报复老百姓,还在地上抓起一把泥巴盖在字上面。年,秀山县革委会文物组根据相关记载才找到这里并按承诺及时还账,取走留字原样后将复制版本送回杨正仪父母家。

年到年,一顿饭钱,41年的承诺!我听了深为感动。尽管40多年后才找到当初帮助红军的人,但说明了我*我军的宗旨本色:无论事隔多久,只要是对老百姓许下的诺言,就一定会兑现,也一定能兑现。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不正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缩影么?

由此,我回忆起年2月,习主席看望四川凉山地区群众时曾对大家说,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我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共产*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习主席的话掷地有声、语重心长。

正是秉承着这样神圣而永恒的追求,我们*才有今天,*领导的社会主义在中国才能“行”,*领导的伟大事业才能永葆生机!

带着敬畏之心写下来,带着使命责任传下去

赖文湧

每次红色之旅,都积淀下深深的情愫。因为涤荡心灵的,永远是直击心底的故事和不容忘却的历史。

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采访时,我得知这样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年3月至年10月,宁化县动员组织了多名优秀儿女参加革命。当时全县总人口13万多人,每10人就有1人参加革命,每3户就有1户是烈军属,青壮年中不到2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

而另一组数据,则让我肃然起敬。据不完全统计,参加长征的宁化籍红军战士达多人,绝大多数都牺牲在了长征途中,长征每前进10公里,就约有3名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倒下,有名可查列入共和国《革命烈士英名录》的就有多名。红军到达陕北后,幸存的宁化籍红军仅58人!

记者赖文湧(右二)采访清流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刘光军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平均个人里面还不到一个人可以活下来!老红军黄承衍的儿子黄永昌告诉我,当年那么多青年红军在出发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没有退路,早就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正如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勾勒的红军整体形象那般:“红军战士都有非凡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全心全意为事业而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他们不怕劳累,翻山越岭,夜以继日地连续行军,打则必胜。”

烽烟远去,真理永存。

什么是长征精神?我想,这样一组组数据,这样义无反顾的壮举,这样令人惊叹的牺牲,就是最生动的说明。当年的红军没想过后路,当下的我们却要思考未来。作为新闻工作者,仅仅追忆先辈的故事如何悲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责任倾心投入、用心感悟,用笔触和镜头把红军将士和革命先烈那些令人感佩的红色往事和令人惊叹的牺牲奉献,带着敬畏之心一字一句、一幅一帧记下来,带着使命责任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们所记录的红色记忆,必将在后辈的血液里留下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在他们的心田播撒信仰的种子,绽放永不凋零的信仰之花。

结束语

从江西于都到甘肃会宁,从娄山关到腊子口。军事记者追随先辈的征途,走进闪亮的坐标,接受深入骨髓、直抵灵*的净化与洗礼。

穿越历史风云,他们写下初心的注脚;走过征程万里,他们写下使命的旁白。

我们相信,回望走过的路、远眺前进的路,才能更好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创造新的辉煌!

策划丨王凌硕、范彦青

记者

马三成、王雁翔、郭丰宽、陈典宏、赖文湧

来源丨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

1
查看完整版本: 军事记者再走长征路,听听他们的采访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