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宁远哪是舜葬地舜葬古零陵县全州九疑山
TUhjnbcbe - 2022/11/10 19:58:00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91218/7696542.html

原创:蒋咸喜

司马迁说舜葬九疑是为零陵。今广西全州县境内有九疑山,湖南宁远县境内有九嶷山。《全州志》记载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宁远《九嶷山志》记载舜帝葬于宁远九嶷山。而《山海经·海内经》定位了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长沙零陵界中。”由于舜帝时期的墓葬礼制是“古而不坟”“不封不树”,人死后下葬不留痕迹,舜帝陵至今都没有找到,而引发全州和宁远二县都说舜帝葬于其境内的争执。

设于今全州县地的零陵县与宁远九嶷山并不搭界

我们先来看宁远《九嶷山志》记载的舜帝葬地在宁远九嶷山之说,那些专家学者是如何解释“零陵界中”的呢?

湖南的某些专家学者说“舜葬九疑是为零陵”就是“舜葬宁远九嶷是为零陵”,理由是因为秦始皇在今全州境内设立的零陵县管辖范围极广,当时的宁远县也在零陵县的管辖范围之内。所以“零陵界中”的九嶷山是指宁远九嶷山。

如:永州日报原副社长唐柏荣先生(网名“永州记忆”)撰文《“零陵”这个古地名,广西全州人和湖南零陵人谁最有资格继承?》,其文中提出:“零陵得名于潇水支流古泠水。《水经注》‘泠水(今宁远县冷水镇)南出九疑山’,而在上古‘泠’与‘零’是通用的,‘泠水’又作‘零水’。因舜帝葬于泠(零)水之源,舜陵因水而名,故称‘零陵’。”

唐柏荣先生在以上所说的零陵得名的由来是:“零陵得名于潇水支流古泠水”“泠水是冷水”“上古‘泠’与‘零’是通用的,‘泠水’又作‘零水’”“舜帝葬于泠(零)水之源,舜陵因水而名,故称‘零陵’”。

而真实的历史是司马迁在《史记》所云的“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在上古时期或古代的文献中并没有唐柏荣先生在以上所说的零陵得名由来的记载。

唐柏荣又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设长沙郡,始置零陵县,‘零陵’这个地名作为行*区名最早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使用的。当时县治设在今天的全州县西南境内(离全州县城大约39公里叫咸水的地方),而当时零陵县管辖的地域也非常宽广,大约包括今天的整个全州、还包括广西灌阳、兴安、桂林和湖南零陵、冷水滩、祁阳、道县、宁远等都叫‘零陵’。”

唐柏荣先生在以上说到秦代设置于今全州县地的零陵县当时管辖到了宁远,宁远等县地都叫“零陵”。

如果真如唐柏荣先生所说秦代当时的零陵县管辖到了今宁远县,那按司马迁论定的舜帝“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结论,就不能排除宁远九嶷山是舜帝真身葬地所在。

而真实的历史是秦始皇在全州县地设置的零陵县,其管辖地并不包括今宁远县。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湘水》中对零陵县的管辖范围记录得非常清楚:“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东北过零陵县东,又东北过洮阳县东。又东北过泉陵县西。”他说湘水发源于零陵郡的始安县(今兴安县),依次流经零陵县(今全州县)、洮阳县(今全州县和东安县)、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以上可知,零陵县处始安县和洮阳县之间,零陵县南与始安县(今兴安县)交界,北与洮阳县交界。

《永州历史大事记》记载:秦始皇在长沙郡置零陵县

据湖南《永州历史大事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注:全州县地)。王翦定江南,修都庞之戍,请设营道县(今道县),获诏准。同期,置舂陵(今宁远)、泠道(今宁远)、南平(今蓝山)、龄道(今蓝山)县。”

从以上记载看出,秦代在湘水上游地区和潇水地区分别有秦县建制。

湘水上游地区的秦县建制是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在今全州县地建立的零陵县。

潇水地区的秦县建制是秦国代名将王翦“修都庞之戍”,攻取潇水地区后,在潇水地区建立了营道县。同期,置舂陵(今宁远)、泠道(今宁远)、南平(今蓝山)、龄道(今蓝山)县。湖南宁远文化遗产——泠道故城遗址内容介绍:泠道,秦置县(《辞源》)。以上记载说明今湖南的宁远县地在秦代已置县为泠道、舂陵。

可见,秦代在今全州县地设立的零陵县和今宁远县地设立的泠道县、舂陵县,彼此之间是不同的秦县建制,二者之间并没有归属关系,那秦代建制的零陵县又怎么会包括宁远呢?那宁远九嶷山又怎么在“零陵界中”呢?

我们再看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之说,是如何解释“零陵界”的呢?

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就记载定位了舜帝葬地在“零陵界中”的全州九疑山。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司马迁亲临全州九疑山考察,他根据先秦时期的地理志记载和西汉前朝秦代在全州设立零陵县纪念舜帝葬全州九疑山的史实,作出了舜葬九疑是为零陵的历史结论。《全州志》也记载了在全州有舜帝葬地九疑山。

司马迁著《史记》

而湖南宁远九嶷山也有舜帝陵庙,并被认为是舜帝葬地。实际上,宁远九嶷山的舜帝陵是到了明代才开始建造的祭祀陵。在此之前,宁远九嶷山只有舜庙而无舜陵。今在宁远九嶷山考古出土的也仅是舜庙遗址,而无舜陵的考古发现,其考古出土并不能证明宁远九嶷山是舜帝真身葬地。此内容将作专题论述,在此不作赘述。

一、全州有舜帝葬地九疑山

《全州志》载:“《书》(注:《尚书》):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注:《孔子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县志》上写明了全州在古时候之所以叫零陵,为零陵地,是因为舜帝“而葬焉”,原来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全州志》: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

《全州志》地理又记载了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地越城岭支脉之中。九疑山其名是因其发端地大西江镇境内有一座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大山,是为“九龙归位”地相而名,这个“九龙归位”在全州和资源二县民间又叫天子岭,俗称九龙山、九条脊。九疑山山脉从大西江镇发端,西向延伸到资源县境内,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

《全州志》: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地越城岭支脉之中

而发源于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海洋山的湘水向外流出,正好流经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与《海内东经》所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湘水出舜葬东南陬”(注:陬,山的角落)是完全一致。《全州志》卷之一舆地·湘水也照载:“《海内东经》曰: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这是记载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的依据。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

古往今来,不少过往全州的墨客骚人曾写到全州西北山岭的九疑山。唐代诗人张泌写有《晚次湘源县》:“烟郭遥闻向晚鸡,水平舟静浪声齐。高林带雨杨梅熟,曲岸笼云谢豹啼。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湘南自古多离怨,莫动哀吟易惨凄。”诗中的湘源县就是全州县的前置。秦始皇时为纪念舜帝葬全州九疑山,舜葬九疑是为零陵,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注:也有记为隋文帝开皇十年),废设于今全州县地的零陵县,在全州设湘源县,县治在全州的柘桥村。改原泉陵县为零陵县(今永州零陵区)。诗中的“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着意凸显了全州湘源二妃庙和全州西北山地中的九疑山这两个特写镜头。诗中的二女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此庙建于湘源县湘水边,柳宗元写有《湘源二妃庙碑》,文中说:“渊懿承圣,舜妻尧女。德形妫汭,神位湘浒。”

清代廉州府儒学教授黄象圭写有全州《华峰霁雾》,诗中的“高峙九疑红日近,远吞三澨白云悠。”描述了雨后放晴,所看到的三江口云蒸霞蔚与西北山地中的九疑山高高耸立,艳阳高照的景象。

《全州志》记载的全州九疑山

清代全州长乐乡曹一湛写有《游覆釜山记》,记中写到他在覆釜山顶纵目回顾,看到发端于大西江镇境内的九疑山向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咸水镇境内绵延,其景象是“渺焉无极,苍梧九疑,隐隐云际”。

尽管《全州志》记载了舜帝葬全州九疑山,那也仅仅是方志记载。如果要令人信服,那还得有最早的记载舜葬全州九疑山的文献古籍印证。

二、《山海经·海内经》定位了舜帝葬地“零陵界中”的九疑山在古零陵县全州

《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文中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南方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其二是九疑山附近有苍梧之渊;其三是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长沙郡零陵县的边界之内。

先说其一:《海内经》记载的南方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

这里说到苍梧地名,它先后有先秦苍梧、楚苍梧、秦苍梧郡、汉苍梧郡的历史变迁。《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此苍梧当然是先秦苍梧。

据记载先秦时期古苍梧的史料《战国策·楚策一》(卷14)载:“楚,天下之强国也。……南有洞庭、苍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此时的“洞庭、苍梧”是对“南楚”之地的泛称。《里耶》秦简又载:“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结合《里耶》秦简来看,楚苍梧郡在洞庭郡以南,位于楚国南界。而《里耶》秦简所言的“苍梧输甲兵”是说苍梧(郡)正是用来为秦军南下做好准备的,同时也说明秦朝加强了对湘资流域及五岭一带的控制。

舜帝

秦代的秦始皇还在苍梧南部设置有零陵县,司马迁根据西汉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历史,作出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历史结论。这个历史结论是说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其原因就是零陵县内(今全州县地)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零陵县境内(今全州县地)的九疑山。

可见,这里所说的舜帝葬地所在的“南方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是指在秦代零陵县(今全州县地)内的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

据《全州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上有九疑山。结合《海内经》所载的“南方苍梧之丘……其中有九疑山”,那此“南方苍梧之丘”当指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

《全州志》还界定了全州九疑山所在的西北地域的范围:全州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地,而西北地域的范围是南界在全州县与兴安县的接壤处,北界与新宁县接壤,自北界新宁县经全州县的西延(今资源县)、大西江镇、龙水镇,到才湾镇的寨圩,再往南延伸到绍水镇、咸水镇,又回到全州与兴安接壤处。此西北地域内包括了全州旧时的西延(今资源县的梅溪、瓜里、中峰、延东一带)和今全州县域的大西江、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就是说全州九疑山在西延和全州的大西江、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的延绵山岭之中。

再说其二:《海内经》记载的九疑山附近有苍梧之渊。

本文“其一”中已讲到《海内经》中的“南方苍梧之丘”是指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那“苍梧之渊”便是指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下有江潭深渊。

全州县境古属荆州,为楚国青阳之地,战国属楚国之长沙之地。《全州志》记载的全州九疑山就在楚地古苍梧全州西北那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全州的这座九疑山从县境内的大西江镇发端,西向延伸到资源县境内,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它是一条绵长的山脉。

发源于兴安县海洋山的湘水在流经全州时就从九疑山下的东南角流过,并在这里形成了由湘水、灌水、罗水三江合流的最大江潭深渊,简称合江,俗称三江口。相传,湘川别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有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帝殉情的湘川“赤壁”,并立有湘源二妃庙祭祀舜帝和二妃。

最后说其三:《海内经》记载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长沙郡零陵县的边界之内。《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在“在长沙零陵界中”一句当为秦汉时期对《山海经》的补注。

《海内经》中的“长沙零陵”为何指?

那得从秦代在全州那段建制历史。据湖南《永州历史大事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全州县志》大事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在县境内始置零陵县,属长沙郡,县治设于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

以上记载说明在秦始皇时期实行郡县制,设立了长沙郡并有辖县零陵县。这个零陵县就在今广西全州县地,县治设于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而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建制地名“零陵”最早就出现在今广西全州。

《海内经》中的“舜之所葬”的九疑山“在长沙零陵界中”,这个“零陵界”何解?

我们也得从零陵、洮阳二县在全州的建制历史说起。

今全州县境南北,当时并存零陵、洮阳二县。据《全州县志》建制沿革记载:战国时,全州属楚之长沙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于今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隶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在县境东北部又置洮阳县,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村后坡山上。当时,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二县。”

全州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二县

当时的零陵县管辖的范围大致是今全州县地的南部、资源县的西延地区及兴安县的北部界首一带。

当时的洮阳县管辖的范围大致是今全州县地的北部、东安县及永州珠山一带。

隋开皇十年(公元年),废零陵、洮阳县、观阳县(灌阳)三县,并置为湘源县,即现在的全州县前身。

零陵县和洮阳县作为县级行*单位在全州县地分别存在多年和多年之久。当时全州县境内的零陵与洮阳县二县被废后,而设立的湘源县的县治是在零陵与洮阳县二县的结合部附近的今全州镇柘桥村。

前述已说了秦代在今全州县地设立零陵县建制的历史。现就说说洮阳县的建制历史。

洮阳县的建制时间比《全州县志》中记载的西汉元鼎六年要早。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蒋廷瑜先生在《广西地区最早的县——洮阳》一文中写到:“洮阳县在《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明确,属零陵郡,西汉晚期已存在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按照零陵郡是‘元鼎六年置’的说法,则公元前年就有了。但根据同书的《王子侯表》,记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年)封长沙定王发之子狩燕为洮阳靖侯,则说明元朔之前洮阳就已建县,比元鼎六年又早十三年。”“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其中一幅是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的地形图,在图的西北角标有“桃阳”二字,外加方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图的整理》,见《文物》年第2期)按这幅地图的图例,方框是县级单位的符号,说明“桃阳”是县名。其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全州县西北,湘江西岸,恰好在《汉书·地理志》所载零陵郡范围之内。”

洮阳故城遗址

蒋廷瑜先生根据考古发现还说:“洮阳设县不限于汉武帝元鼎六年,至迟应在西汉初年,说它始置于战国时代也不无根据。”“根据一些考古迹象,洮阳始设县的年代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年安徽寿县发现一件“鄂君启金节”,记载了楚怀王时代楚国境内的水陆交通干线,其中由郢都(今湖北江陵)往南行的水路,有一段是“上江、内湘、庚喋、庚邶阳”。(《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见《文物参考资料》年第四期)“内湘”就是从长江进入湘江,“庚”表示经过某地的意思,“蝶”、“邶阳”都是地名,皆为当时的城邑关戍的所在地。由此可见,楚国的鄂君启的船只可以溯湘江而上经过邶阳南行,邶阳肯定是在楚国的管辖范围之内,并且一定设有城邑关戍。“邶”与“洮”字也相通假,邶阳既在湘江上游,无疑也就是后来的洮阳。”楚怀王时这里是鄂君启的船只航行到楚国极南的大站,应是楚国城邑关戍的所在,也就是当时的县邑,看来洮阳立县应在秦以前,比秦时所立的零陵县时间还要早。

洮阳县县治。今全州县地北部的洮阳县治旧址有关史料有载。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洮阳废县,(全)州北三十五里,汉置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广西通志》也说:洮阳县古城址“在全州北三十五里,地名改州滩。”

今全州县永岁镇梅潭后山上改州有一座故城,当地人俗称为“城墙上”。这座故城城址分为内外两层城垣,依山夯土筑城,南墙及底建在山边,东、西、北三面座在山上。东面有一缺口,正对改州滩,疑为城门。城址东、南、西三面临湘江,西南有一条小河,古称洮水,向东流入湘江。城址距湘江正常水面高约20米,依山势自然形态用泥土夯筑而成。平面磬折作多角形,正中有六边形台面,东西两翼略低,类似郭城。东西两面都开城门。城墙转角处比周围墙体高,似原为军事防御性的角楼所在。城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城墙板筑,残高2~3米,厚5~10米。城内地面散布大量汉代绳纹,筒瓦、板瓦,篮纹、席纹、方格纹以及由方格纹和米字纹组合的陶罐、瓮残片等。城东北的山岭上分布有汉代墓葬群。

年8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府已将“洮阳城遗址”,列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知道了零陵县建于秦代、洮阳县“立县应在秦以前,比秦时所立的零陵县时间还要早”的建制历史,那就可通过零陵县与相邻县的划界找出这个“零陵界”。

与零陵县相邻的县,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湘水》中记录得非常清楚:“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东北过零陵县东,又东北过洮阳县东。又东北过泉陵县西。”他说湘水发源于始安县(今兴安县),依次流经零陵县(今全州县)、洮阳县(今全州县和东安县)、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从上可知,零陵县处始安县和洮阳县之间,零陵县南与始安县以今兴安县交界,北与洮阳县交界。

我们先看今全州县境当时南北并存的零陵、洮阳二县的分界。

零陵县与洮阳县以全州文山为界

当时的零陵县与洮阳县是以全州九疑山东面的洮水发源地全州文山为界的。

全州文山又称全州五华之地的中华。旧时,全州地分五华即东华、南华、西华、北华、中华(《湘山志·图考》)。今全州县地的中部山岭则为中华。

据《湘山志·图考》载:“由蛟龙迭嶂,迄于歌陂,中蟠方山,回环高广,枝从龙岩之西磊落奔湃而下,涌为狮岩、为柳山、为重峰之笋布台,全之中华也。”其意为:由全州县大西江镇、龙水镇东面的山岭绵延至庙头歌陂,其山脉走向自北而南,其间的山脉形势层峦叠嶂,似蛟龙腾荡。中间有方山,其形如蟠龙蛰伏于地,盘曲环绕,回环高广,旁出的支脉山形磊落、嵬崫,从全州镇龙岩的西边奔腾澎湃而下,腾涌而出为狮岩、柳山及湘山石峰径相耸秀的笋布台即湘山寺。

以上自北而南横亘在全州大西江、龙水、全州镇与文桥、庙头、黄沙河、永岁等乡镇之间山脉为全州之中华,也就是全州的文山。

全州文山从全州县地的中部蜿蜒而过,是全州县地旧时零陵和洮阳二县的天然分界线,二县以文山山脉倒水为界。文山以北为洮阳县,文山以南为零陵县。

全州的文山是洮水的发源地。《全州志》·舆地载:“文山在升乡界,去城四十里。”“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又载:“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上述记载都说到洮水发源于文山,流入湘水。

同时,还说到升乡界和万乡界。全州县地旧时分六乡和一区(即升乡、万乡、长乡、恩乡、建乡、宜乡和西延区)。这里所说的升乡是指今全州县北部的文桥镇、庙头镇、黄沙河镇、永岁镇一带;这里所说的万乡是指今全州县的大西江镇和龙水镇一带。文山的东面为升乡属于洮阳县,文山的西面为万乡属于零陵县。

洮阳县因发源于文山上的洮水而名

洮阳县就因发源于文山上的洮水而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三十八》里描述:“(湘水)又东北过洮阳县东。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迳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靖侯狗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洮阳废县,(全)州北三十五里,汉置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郦道元和顾祖禹都明确说了“洮阳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之。山南水北是为阳,洮阳顾名思义是指洮水以北的地区。自文山发源的洮水到入湘江的一线的东北地区的全州升乡(今文桥镇、庙头镇、黄沙河镇、永岁镇一带)和东安县、永州的珠山镇一带都在洮阳县境内。

而从全州文山一线的西南地区的全州的万乡、长乡、恩乡、建乡、宜乡和西延区及兴安县的界首一带都在零陵县境内。

今留在全州县地的有零陵县地的万乡、长乡、恩乡、建乡、宜乡(即今天的全州镇、大西江镇、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石塘镇、枧塘镇、咸水镇、凤凰镇、安和镇、两河镇、白宝乡、东山瑶族乡、蕉江瑶族乡等14个乡镇)和洮阳县地的升乡(即今天的黄沙河镇、庙头镇、文桥镇、永岁镇等4个乡镇)。说明今全州县地中古零陵县地占比,要比洮阳县多一些。

但今全州人称古代历史建制,时常以洮阳自居,而不称零陵,因为全州古零陵这个地名后因郡县治迁移而让永州的芝山沿用了。

零陵和洮阳的分界线文山

郦道元也说到了在全州县地旧时零陵和洮阳的分界线。他在湘水条中有:观水(灌水)“又西北流注于湘川(注:全州境内的湘江),谓之观口也。又东北过洮阳县东。”他说到的这个“观口”就是观水(灌水)在全州县城的入水口。这里是湘水、灌水、罗水在此合流地方,此处名三江口,又称合江。他说到的观水(灌水)“又西北流注于湘川(注:全州境内的湘江),谓之观口也。又东北过洮阳县东。”说明在湘水与其支流观水汇合处之下,今全州县城之北是洮阳县地界。全州文山就是从全州县地的中部蜿蜒而过,它始于全州县大西江镇内,而终于全州县城,这是全州县地旧时零陵和洮阳二县的天然分界线,二县以文山山脉倒水为界。文山以北为洮阳县,文山以南为零陵县。

我们知道了古零陵县和洮阳县的边界划分,这个边界也是“零陵界”。那我们是否可从这个“零陵界中”找出九疑山呢?

我们再来看全州的九疑山。这座九疑山在全州西北山地,它从县境内的大西江镇发端,西向延伸到资源县境内,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它是一条绵长的山脉。

全州文山西面是九疑山

而以九龙归位地相而名的九疑山发端地所在的大西江镇至龙水、才湾二镇境内的这段九疑山山脉,就在洮阳县与零陵县的分界线全州文山的西面,处二县交界地的零陵县边界之内。

而秦代时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又在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零陵县又归长沙郡管辖。

综上可知,全州西北山地的九疑山,与《海内经》所载的“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方位完全吻合。也印证了《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帝舜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结论,其实就是记载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葬于全州西北山岭中的九疑山,自此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就叫零陵,全州也因此而有了最古老的地名零陵。

如此看来,《海内经》所载的“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其论定的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位就在今全州县境内的零陵县与洮阳县的分界线全州文山的西面,它处二县交界地的零陵县边界之中——即舜帝葬地在今全州县长万二乡的大西江、龙水、才湾三镇的这段九疑山山脉之中,也就是说肯定了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

这个论定结果且有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真实历史佐证。

那司马迁论定的“舜葬九疑是为零陵”而作出的舜帝葬地在古零陵全州九疑山的历史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了,进而可以说自先秦时期至西汉时期的史料记载一直都认定舜帝葬地在古零陵全州的九疑山。

我们再来看宁远《九嶷山志》记载的舜帝葬地在宁远九嶷山。九嶷山所在的宁远县,在秦汉时期属于泠道县、舂陵县,与设于今全州县地的零陵县毫无关系。

显然,此宁远九嶷山,与《海内经》所载的“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即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零陵县(今全州县地)的边界之内的方位明显不符。

如果说宁远《九嶷山志》记载的舜帝葬地在宁远九嶷山的结论能够成立的话,那《海内经》就应该记载为“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泠道县、舂陵县界中”,而真实的记载是“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宁远九嶷山既不在司马迁论定的“舜葬九疑是为零陵”的零陵县境内,又与《海内经》记载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零陵县(今全州县地)的边界之内的描述方位完全不符。

因此可以断定,舜帝的真身葬地九疑山在全州而非宁远。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远哪是舜葬地舜葬古零陵县全州九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