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1/4 4:01:00
前言舜帝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明的奠基人,距今约多年。在中华文明史上,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新时代,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最高成就。史书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是对他的最高评价。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其道德文化与炎帝农耕文化、黄帝政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千百年来,舜文化润泽着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舜帝的德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有关舜帝南巡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考证,舜帝南巡,曾经在广西全州(古称零陵)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驾崩于全州。这就是说,全州是舜帝最早的纪念地。发掘、整理、研究、绵延四千多年的舜帝文化,不仅可以填补广西舜帝文化的空白,而且将使全州乃至广西的历史文化前推两千余年,意义重大。作者对舜帝南巡及其活动轨迹进行了考证,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详实描述,一一为您揭晓答案。古零陵地名探源文/唐榕零陵,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说:我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个,零陵是其中之一。你知道吗?这个零陵,就在今天的广西全州。它地处湘江上游,是广西最早的建制地,具有两千多年历史,被誉为广西北大门,是广西、湖南之间的交通孔道,当越城岭要冲,自古就是南进岭南、北入中原的军事要地。这里历史文化悠久,以“地灵人杰川秀,物华天宝五谷丰”而著称于世,为历代州、府、县的治地,桂北湘南的物资集散中心。据说,“零陵”这个地名这与舜帝有关。年前,明代全州太守顾璘有文章说:“全州自秦、汉以来,属零陵郡,其地居九疑、苍梧之间,盖舜帝所尝巡行,渐被礼乐声教之懿固已久矣,莫可究其原也。”《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毫无疑义,零陵与九疑山有关,与埋葬舜帝有关。但为什么叫零陵,特别是何谓“零”,却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零陵,即找不到陵墓的地方。查《古汉语词典》:零(拼音:líng),古字作“霝”,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零星的雨(雨字头下有三个方块,代表雨点)。后由本义引申为雨、霜、露等降落。又由降落引申为落涕、泪,如:感激涕零。又由雨、霜、露等降落引申为凋落、凋零等。由本义又引申为零碎不整的。但“零”具有数字义,指数的空位,则是近代产生的,古代汉语并没有这个含义。《说文解字》云:“零,徐雨也。”意思是徐徐而下的细雨。引申为涕零,就是掉眼泪的意思。“陵”是山丘、坟墓。相传舜帝驾崩之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寻君而来,在九疑山下痛哭流涕,眼泪滴在竹丛之上,斑斑点点,变成了班竹。所以,零陵者,哭陵之意也。遵照尧舜葬制,“不封不树”,不封是不垒坟堆,不树是不立墓碑。以致于后来的人竟找不到舜帝的陵墓,苍梧之野,莽莽群山,菁菁沟壑皆似舜帝崩葬之所,若为找寻,处处或是,处处可疑。故将舜帝崩葬之山称为九疑山,将舜帝陵叫做“零陵”。意思是舜帝崩于斯葬于斯而又没有陵墓的地方,是寻之不见,访之无闻,使人涕泪飘零的地方。因此,零陵是专指舜帝崩葬纪念地。据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同样记载。“零陵”实名舜陵,其得名还与舜帝二妃有关。相传,娥皇、女英为尧帝之女,舜帝执政三十九年以后,为“德服三苗”,曾到南方巡视。娥皇、女英二妃原是跟随舜帝同行的,但到了洞庭湖,舜帝担心二妃经不起长途奔波之苦,让她们留在了那里,自己则继续南进。后来,舜帝不幸死在苍梧之野。娥皇、女英闻此噩耗,便一起来南方寻找舜帝。二妃来到全州城湘江边的三江口北渚,寻夫未果,恸哭不止,泪尽溺水而亡。“斑竹一枝千滴泪”,后人感其诚,故将舜陵改称零陵。斑竹(又称湘妃竹)考诸古籍,先秦以前并无零陵之地名,也无零陵一语,零陵一词由秦始皇发明,专为命名舜帝崩葬纪念地而造。零陵作为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在历史上经历了若干变迁。首先是秦始皇时期。公元前年,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为了纪念舜帝,遂将舜帝晚年活动过的“苍梧之野”设置为一个县,取名零陵县,隶属长沙郡,县治设在今广西全州凤凰镇。于是,“零陵”,成了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当时全国设县不多,一个县的辖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乃至几个地级市。现在的湘南、粤北、桂东北地区,秦初就只设了零陵县和郴县。当时零陵县辖含今永州的大部、邵阳市西南部、衡阳市西南部、广西桂林市大部分。新编《零陵县志》说县治设于今全州县城西南39公里处;年版的《兴安县志》称零陵在该县界首镇附近。有史料考证,零陵最早的县、郡治,是在今全州县凤凰镇和平村的建安司自然村后。如今在建安司古零陵遗址还在,尚见有颓废了的宽大土墙,上面长有杂树修竹,土墙里有菜地数十亩。古零陵遗址第二次变迁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将零陵县升级设立了零陵郡,将其从长沙郡独立出来。另在今全州县城的北边(永岁镇梅潭村)置洮阳县,自此全州北部始有洮阳之名。据考证,洮阳县是广西地区最早的县之一,现存有古城基址。西汉时期的零陵郡区域图第三次变迁是在东汉时期。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公元9一25年),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即改零陵郡为“九疑郡”,郡治仍设于零陵县。东汉建立后,因不承认新朝,又复名零陵郡。并且,又因汉光武帝刘秀出身舂陵侯国,而其祖最早封地又在舂水之滨。于是乎,便将郡治东迁至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此时便出现了两个零陵,郡制零陵治今湖南永州芝山,县制零陵治今广西全州凤凰。为区分郡、县同名不同地,时称治所泉陵的零陵郡为“大零陵”,治所全州的零陵县为“小零陵”。因此,司马迁作《史记》时说的零陵,是秦皇汉武的零陵,即广西全州,而不是后来的湖南零陵。因为那时的湖南零陵还不叫零陵,湖南零陵是东汉之后才有的,故此零陵非彼零陵也。全州洮阳古城遗址在战国以前,楚悼王用吴起为令尹。吴起变法图强,曾一度“南平百越”,楚军越过五岭进入岭南地区。洮阳一带最近楚地,当时已归入楚国版图。楚国平了百越以后,很可能在这些地方设县管理。楚怀王时,这里是船只航行到楚国极南的大站,应是楚国城邑关戍的所在,也就是当时的县邑。所以洮阳立县有说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年,在长沙的一座属于文景时期的汉墓中,也出土过两枚滑石印章,一枚印文是“洮阳长印”,另一枚印文是“逃阳令印”。古时候,“逃”与“洮”是通假字。“令”、“长”都是汉代一县的行政长官。进入隋唐时期,又出现了第四次变迁。公元年,即隋开皇九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府,将泉陵、永昌、祁阳、应阳4县合并,定名零陵县。永州府治设今之芝山。将广西全州的零陵、洮阳、观阳(今灌阳)合并,定名湘源县,治所设在今天全州县城西的柘桥村(今属全州镇,城址尚有陈迹),辖今全州、资源、灌阳区域。自此,在广西全州存在年之久的零陵县结束使命。后晋天福四年(年),楚王马希范奏置全州——因为这个地方多年前曾有一个全真和尚在当地传法,很有名——升县为州,改称为全州。如此算来,“全州”之县名存在已将近年了。全州原属湖南管辖,宋代属于荆湖南路。元代至元十四年(年)改州为路,领湘源、灌阳两县,属湖广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年),又把全州从永州府划出,归桂林府管辖。从此,全州脱离湖南,划归广西。年全州改置全县,治今址;年直属广西省;年全县更名全州县。三江通汇的全州城昔日古零陵,居粤头楚尾,岭南重镇。今天的全州县仍然是广西通往中原和华东的门户城市,也是内陆进入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必经之地,地名虽有变化,但仍然是桂林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也一直是桂北湘南的区域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这里区位优势十分显要,交通便捷;县城距桂林公里,距两江国际机场公里,距南宁公里,距永州79公里,衡阳公里,长沙公里。有湘桂铁路、湘桂高铁、全黄高速、全兴高速等线路过境,设全州站、全州南站,车程3小时左右可达南宁、广州、长沙、贵阳等省会城市。而湖南的零陵呢?据说隋朝将零陵郡改置永州府没过几年,永州府又复称零陵郡。唐宋时期,永州又分永州和道州,其时州郡并提,永州全称永州零陵郡。到了元代之后,永州改称永州路,零陵郡不复存在,零陵县还保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零陵作为地名又几经沉浮。第一次是年10月取消零陵地名和行政区,成立永州专区;第二次是年5月永州专区改称零陵地区;年底,国务院作出了撤销零陵地区改为地级永州市、撤销原零陵县改为芝山区的决定。自此,零陵作为地名,已不复存在。现如今,关于零陵的痕迹,除了历史,便只有一些对零陵表示着怀念的留存。为什么要取消零陵这个地名,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地名,零陵消失了,很有一种丢失古董般的惋惜。下期推出舜帝南巡及其动因作者简介:唐榕,60后,桂林市全州县安和镇人,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做过教师、记者。现在南宁工作,为一家传媒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