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又一地方环保集团将组建安徽拟组建安徽环
TUhjnbcbe - 2024/10/2 16:33:00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日前,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规划总结了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了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确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和主要任务。

规划中提到,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长率要达到25%以上,到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安徽省GDP比重达到8%,成为安徽省支柱产业之一。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节能环保企业20家,50亿元以上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3家。全省布局建设10个以上布局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年产值亿以上的产业园区。以下是部分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发展方向:

专栏1:高效节能产业重点企业及发展方向

鼓励合肥凯泉电机电泵有限公司、合肥皖化电机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加大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高压变频调速等技术研发力度,提升电机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

鼓励合肥华升泵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恒大江海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工业泵节能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重点突破化工流体机械重载装备节能优化、智能管控和可靠安全性等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加快进口设备的国产化替代。

支持格力、长虹等家电龙头企业发展节能、健康、环保、智能和网络化家电技术和产品。鼓励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合肥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关核心技术研发和设备,强化关键零部件配套,拓宽节能压缩机市场应用。

鼓励合肥国轩电池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速动力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先进工艺研发和推广利用,大力延伸相关产业链,加强行业零部件、设备配套生产能力,力争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支持蔚来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企业在关键节能技术、核心领域等方面积极攻关,打造全国节能汽车生产基地,提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重要零部件本土化水平。

支持省级能源管理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建设,汇集政府相关部门、能源行业企业以及重点用能单位数据信息,为能源生产、供应、消费、储存等提供服务。

专栏2:先进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企业

支持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污水处置、污泥热解等成套设备研发,鼓励“制造+服务”模式转型。鼓励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蓝鼎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及农村分散式污水装置研发与应用。

支持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碳捕集技术和装备,拓展应用范围。

依托大气环境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持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安徽宝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突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加速成果转化,实现监测装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本土化。

引导劲旅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与成套化装置技术和设备;加快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村镇低成本小型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开发,研制标准化、系列化、智能化生活垃圾处理设备。

支持芜湖海创公司在水泥窑协同处置一般固废、危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支持安徽超越、东华科技

支持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与国内机动车排气净化设备供应商配套工作,加速推进国六机动车尾气排放用高效催化剂规模化生产及应用。

加快省级智慧环保大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推进生态治理,实现监管、监测、视频等异构数据的管理、多维度展示和分析等功能。

专栏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企业

鼓励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市政污泥干化炭化与资源利用和市政污泥餐厨垃圾协同处置技术、设备研发和应用。

支持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阜阳市等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磷石膏、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支持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秸秆多元化利用技术,拓宽农林废弃物再生利用途径。支持丰原集团万吨/年聚乳酸等替代塑料工程建设。

支持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支持安徽西恩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20万吨/年废旧锂电池材料的综合利用项目。

支持安徽浩悦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医疗废物、餐厨垃圾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推广应用。

支持安徽超越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报废车辆、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拆解和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专栏4:节能环保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

组建安徽环保产业集团,培育成为省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环保龙头企业,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鼓励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实力较强单位提供拓展节能咨询服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指导。

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组织的作用,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和水平。

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年)

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发展的定位要求和建设“美好安徽”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培育绿色新动能,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结构调整和提升效率的着力点,也是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年前我省碳达峰的客观要求,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1)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十三五”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年底,全省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户,产值超过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安徽省GDP比重约5%;“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9.9%、22.9%、17.5%、18.1%和8.9%,“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7.2%,节能环保产业已成长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2)部分行业技术领先。我省在部分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能方面,高效压缩机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余热余压利用设备、光伏建筑系统集成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家电占比全国领先,通用电机、永磁电机、特种泵技术水平为行业先进水平,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节能环保设计服务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环保方面,环境监测仪器中光谱、色谱等技术国际先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及装备、污水处理工艺及装备制造能力、水处理药剂制造、除尘脱硫、环境监测仪器制造、污泥处置装备工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秸秆综合利用、塑料替代材料技术研发及设备制造水平位于国际先进水平。铜冶炼炉渣和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汽车拆解、废旧铅回收利用、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全省环保类上市公司10家,业务范围涵盖水环境综合整治、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运营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特色园区。合肥、芜湖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节能环保汽车和家电设计、生产、销售及相关零配件生产基地,半导体照明和节能新型建材产业全省领先。马鞍山市为全省规模较大的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基地。如合肥市蜀山区长三角G60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形成集“研发、装备制造、工程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光伏产品制造及应用、马鞍山和县经济开发区在节能设备制造等方面全省领先。资源利用方面,淮南市和铜陵有色分别入选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界首市、凤阳县分批获准建设再生铅和报废汽车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界首市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循环利用产业园等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4)科教资源丰富。我省拥有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丰原集团发酵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江淮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淮南矿业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高校和企业创新平台。

(二)主要问题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较大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在技术装备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1)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我省节能环保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骨干企较少。我省节能环保高新企业83家,企业数量在长三角地区省份中最少。已有环保类上市公司市值基本在20~50亿左右,缺少百亿级的大型上市环保企业。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且主要市场多集中在省内,对产业链拉动作用不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份,节能环保园区数量少、规模小,园区内企业尚未形成上下游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地区产业集聚度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2)“产、学、研、用”渠道不畅。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创新体系尚不完善,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省内缺少创新平台服务支撑,技术研发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偏弱,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创新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科技人员创新转化动力不足。

(3)环保与经济融合机制不健全。省级层面未能形成系统性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无相关环保基金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投资、财税、金融等政策有待完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4)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结合不紧密。随着5G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发展,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更加深入,已向“智慧环保”深化发展。我省节能环保企业大多还处于传统的产品加工制造和技术服务层次,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程较慢。

二、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减污降碳及其环保与经济融合为目标,在全省进行节能环保产业的优化布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突破一批环保关键和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以重大环保工程为依托,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不断拓展产业优势;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和重大项目,不断增强引资招才能力;以政策扶持和要素供应为保障,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链条完备、布局合理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相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引领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形成具有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2、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节能环保产业;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价格、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规范市场秩序,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坚持突出重点和联动发展相结合。对照节能环保产业细分领域,确定本地发展重点,围绕做强做大头部企业和产业延链补链,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优、发展潜力大、上下游关联度高领域的细分领域重点错位发展,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联动发展。

4、坚持合作共享和开放共赢相结合。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领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努力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国内外合作,强化省市联动,聚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多层面开展人才、技术交流,多渠道引进外资和内资,着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25%以上,到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安徽省GDP比重达到8%,成为安徽省支柱产业之一。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节能环保企业20家,50亿元以上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3家。

——产业积聚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布局建设10个以上布局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年产值亿以上的产业园区。形成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区域分工发展格局和功能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调动社会资源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短板联合攻关。到年,攻克10项及以上关键性技术,解决实际难题并实现转化应用,建成10个及以上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

三、重点领域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包含了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三个领域,涉及节能技术和设备、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服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等方面。

(一)高效节能产业

扩大高效电机应用。提高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能设备等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产品整体化设计水平。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高中低压变频调速装置和自控型电能回馈技术。重点提高沸腾泵等特种应用领域电机的差异化设计和智能化水平。

锅炉(窑炉)相关技术和设备。提高锅炉自动化控制、主辅机匹配优化、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等技术水平。推广高效低氮天然气锅炉、生物质锅炉以及富氧、全氧等新型玻璃窑炉。

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和装备。重点研发先进节能设备和材料,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对有条件的钢铁、焦化、有色企业进行节能改造。推广高炉炉顶压差发电装置、低热值高炉煤气发电-燃气轮机装置、窑炉烟气辐射预热器,推广瓦斯抽采和利用技术,逐步建立煤层气和煤矿瓦斯利用体系。

节能电器与节能压缩机。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电器。重点研发产品配套关键零部件技术,提高电器智能化水平,发展物联网,降低待机功耗。加大磁悬浮离心压缩机、螺杆式单机双级压缩机和环保型制冷剂的研发力度。重点生产数据中心和5G通信基站专用制冷压缩机、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等节能高效压缩机。

绿色照明产品。重点发展LED、Micro-LED、Mini-LED显示技术,建设高光效、低成本的核心器材产业化基地。提高LED照明器件的智能化控制水平,支持LED照明产品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

新型储能装备。集中攻关一批具有关键核心储能技术和材料。开发分别适用于长时间大容量、短时间大容量、分布式以及高功率等模式应用的储能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储能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储能与现代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鼓励大型淮南、淮北等综合能源基地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实现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

节能汽车。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应用,推广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

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广建筑模块化技术应用。加大绿色建材研发力度,研发新型节能玻璃、外墙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产品和装备。开发适应“海绵城市”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地面材料。大力推广保温装饰板外墙保温系统、隔热铝合金型材、复合保温砌块、轻质防火保温材料、节能门窗、节能镀膜玻璃、消纳固废的混凝土及干混砂浆绿色建材,支持大型公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专栏1:高效节能产业重点企业及发展方向

鼓励合肥凯泉电机电泵有限公司、合肥皖化电机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加大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高压变频调速等技术研发力度,提升电机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

鼓励合肥华升泵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恒大江海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工业泵节能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重点突破化工流体机械重载装备节能优化、智能管控和可靠安全性等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加快进口设备的国产化替代。

支持格力、长虹等家电龙头企业发展节能、健康、环保、智能和网络化家电技术和产品。鼓励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合肥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关核心技术研发和设备,强化关键零部件配套,拓宽节能压缩机市场应用。

鼓励合肥国轩电池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速动力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先进工艺研发和推广利用,大力延伸相关产业链,加强行业零部件、设备配套生产能力,力争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支持蔚来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企业在关键节能技术、核心领域等方面积极攻关,打造全国节能汽车生产基地,提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重要零部件本土化水平。

支持省级能源管理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建设,汇集政府相关部门、能源行业企业以及重点用能单位数据信息,为能源生产、供应、消费、储存等提供服务。

(二)先进环保产业

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污染来源识别及区域联防联控技术集成研究。加快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及其集成工艺、成套装备与催化剂开发。探索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控制办法,研发稳定、高效、低成本VOCs和臭氧治理技术及相关设备,石化行业推广LDAR技术及管理平台的技术应用。推进玻璃、钢铁、焦化等高污染行业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研发高效、长寿命机动车尾气净化处理设备,突破碳捕集核心技术并示范应用。支持脱硫脱硝、高效除尘、餐饮油烟治理等装备制造发展。

水污染防治。加大水污染防治高效、低耗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开发适用于农村需求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化设备。支持研发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等深度处理技术和设备。重点突破高盐工业废水、难降解有机废水、含氟废水、垃圾渗滤液等高效处理技术和装备。推广水污染防治新型试剂、膜材料、高效曝气设备等关键设备组件的国产化及应用。重点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防治、蓝藻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研发与应用。

土壤污染防治与固体废物处置。围绕土壤污染监测、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等,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设备的研发力度,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用薄膜等产品应用,重点突破土壤污染快速检测、污染地块高效修复技术设备的研发。围绕污泥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置等领域,发展污泥热解处理、干化和清洁焚烧、一体化污泥高干脱水等技术。推广聚乳酸等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研发智能化危险废物收集系统和清洁焚烧装置、污泥半干法处理或炭化成套设备等,提升固废无害化收集、处理水平。

环境监测设备。研发并推广高精度、智能化环保自动控制系统,各种在线检测、数据采集和远程终端控制系统,激光诱导探测、臭氧激光雷达、便携式监测等设备研发。突破环境监测关键元器件、技术、产品和装备的关键技术。推广传感网技术对电机运行状态实施监测应用。研究适用范围广、监测数据准确的多参数水质自动检测仪器和连续监测装备,推进水质自动化监测技术和设备,特别是饮用水源中重要有机、有毒污染物的自动监测。鼓励研发土壤快速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在线监测仪器的测量精度和性能稳定性,提升仪器仪表智能化水平。

智慧环保。推动在线监测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建设,对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架构及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示范应用,构建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精细化、准确化,加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重金属在线监测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以及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发和应用。开展大气新型污染物、空气环境颗粒物、工业排放气体在线监测计量、水质生物毒性监测、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等技术研究。

专栏2:先进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企业

支持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污水处置、污泥热解等成套设备研发,鼓励“制造+服务”模式转型。鼓励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蓝鼎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及农村分散式污水装置研发与应用。

支持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碳捕集技术和装备,拓展应用范围。

依托大气环境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持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安徽宝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突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加速成果转化,实现监测装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本土化。

引导劲旅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与成套化装置技术和设备;加快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村镇低成本小型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开发,研制标准化、系列化、智能化生活垃圾处理设备。

支持芜湖海创公司在水泥窑协同处置一般固废、危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支持安徽超越、东华科技

支持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与国内机动车排气净化设备供应商配套工作,加速推进国六机动车尾气排放用高效催化剂规模化生产及应用。

加快省级智慧环保大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推进生态治理,实现监管、监测、视频等异构数据的管理、多维度展示和分析等功能。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水资源综合利用。以节约水资源为目的,推广节水器具,推进城市中水回用管网建设,加大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开发和管网检漏和防渗技术应用。工业领域鼓励重点园区和企业实施水质分级阶梯利用技术,重点发展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技术及制造,提高企业中水回用率。农业领域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磷石膏、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阜阳市等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支持有色金属矿、铁矿等先进的富集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研发,重点突破化工废渣、废盐、垃圾发电飞灰中重金属回收利用等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并示范应用,提高城市、工业污泥,建筑垃圾等再生利用技术和装备水平。

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秸秆能源化技术与装备水平,鼓励农林废弃物多元化应用,大力支持秸秆发酵生产燃料及塑料替代品等提高附加值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发酵制饲料、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城市矿山”重点工程,提高废旧汽车、家电、废金属、废旧塑料、再生铅和轮胎等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建设一批高水平集散与处置区域中心。建立废旧锂电池回收网络,建设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形成回收、再加工产业链。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统筹规划分拣处理中心,推广智能化、精细化分拣设备。

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集成化、自动化、低成本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积极推广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发展利用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技术集成应用。

专栏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企业

鼓励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市政污泥干化炭化与资源利用和市政污泥餐厨垃圾协同处置技术、设备研发和应用。

支持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阜阳市等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磷石膏、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支持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秸秆多元化利用技术,拓宽农林废弃物再生利用途径。支持丰原集团万吨/年聚乳酸等替代塑料工程建设。

支持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支持安徽西恩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20万吨/年废旧锂电池材料的综合利用项目。

支持安徽浩悦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医疗废物、餐厨垃圾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推广应用。

支持安徽超越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报废车辆、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拆解和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四)节能环保服务业

节能服务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高水平节能服务公司,拓展服务领域,增强竞争力;加强宣传,搭建公益性节能服务平台,对中小用能单位进行指导,形成节能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总包服务产业链。在全省实施能耗交易,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

环保服务业。支持具有较强规模和实力的环保服务公司联合组建安徽环保产业集团,成为具备“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全方位服务能力的公司,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龙头企业。在环保细分领域,推进“一站式”等高端高质服务,引领服务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竞争力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发展合同环境服务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支持实施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损害评估、环境物联网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专栏4:节能环保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

组建安徽环保产业集团,培育成为省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环保龙头企业,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鼓励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实力较强单位提供拓展节能咨询服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指导。

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组织的作用,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产业发展“双招双引”

建立健全“双招双引”工作机制。建立目标项目跟踪机制,依托省市“双招双引”平台,对优质目标项目实行平台调度、主动对接、及时反馈、动态管理和落地保障等全过程跟踪服务。建立引入企业帮扶机制,定期召开政企座谈会,邀请引入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订,保持与提振企业落地发展信心。建立企业发展协调机制,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思路,做好与省、市相关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有效衔接。

全面实施产业企业招引攻坚。针对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四个产业细分领域逐一配套绘制招商地图,确定重点招商地区和企业,大力开展链条招商、精准招商,积极开展基金招商、总部招商。整合各类招商资源,全面开展产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持续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和效率。出台支持协会商会招引激励政策措施,提升行业协会商会组织、招引、服务企业的动力、能力和活力。

重点实施产业人才招引培育。发挥用人单位主体、引才机构及人才工作站作用,不断拓宽引才渠道,鼓励企业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退休返聘、技术入股等方式,柔性引进省内外领军人才、专家团队和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加强企业与省内高校合作,开展技术和管理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努力扩大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不定期向企业征集岗位需求,组织节能环保企业赴各类院校开展专场招聘工作。

(二)推介产业领军“龙头企业”

打造“龙头企业”。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其运用并购重组、业务创新等方式进行业务拓展,重点发展10个以上产值过50亿元的领军企业,打造安徽省乃至全国市场的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提升技术集成能力,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提供行业问题综合解决方案。鼓励“龙头企业”加强行业标准研究,发挥核心优势,形成一批拥有先进技术、领导行业发展的技术型节能环保企业标杆。

宣传“龙头企业”。树立“龙头企业”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自主品牌发展和建设,加强企业对品牌的保护和维护,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在确保产品服务和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媒体广告、博览会、招商会、展销会、专题报告、公共关系和网络营销等手段加强“龙头企业”宣传。鼓励企业适时开展品牌延伸,支持“龙头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和产业多领域延伸,满足我国各类地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产品及层次的需求。

培育“龙头企业”。深入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推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和做大做强,每年重点支持节能环保强优质生产企业。结合我省重点领域和突破方向,每年重点培育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每年重点推介项新产品新装备。在重点领域和行业,加大节能环保改造力度,每年重点实施项节能环保重点改造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每年重点支持家节能环保服务机构。

(三)培育产业集聚示范园区

合理规划园区布局。针对全省各地区域差异,选择若干技术条件良好、龙头企业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富有地区产业特色、区位优势突出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构建集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的一体化产业集聚区。根据各地区域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园区选址布局、重点发展方向等。针对已建园区,完善产业门类或适当调整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与区域市场需求的紧密关联。

规范引导园区建设。根据我省各地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及发展现状,分类建立不同模式或特色园区的建设准入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园区企业良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作用,细化完善资金集中、土地整合及人才引进等园区建设配套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节能环保企业入驻园区,注重对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辅助机构的引入和培养,为园区节能环保企业建设和起步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积极助力园区发展。着力协助园区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创新园区网络建设,为园区信息交流、资源流动提供必要渠道,支持企业参加与自身发展相关、稳定且可靠的社会化组织,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效应。鼓励支持园区同类企业强强联合,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以及上市融资等途径,促进企业和园区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同时整合技术和人才优势,精简工作流程,提升企业运作效率,推进并引领园区向国际化、高端化发展。

(四)实施产业链条协同推进

建立链长制工作体系。由省级领导同志担任节能环保产业链链长,按照“一位省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位厅级负责同志、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工作模式,协力推进产业链发展。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产业链发展的牵头组织协调工作,其它省直部门和各市、县(区),协助产业链链长和牵头部门推进相关工作。组建产业链专家咨询机构,负责跟踪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趋势,为产业链经济、技术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确保产业链供应安全。针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全面梳理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精准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和补强弱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区域循环,推动大中小企业、内外贸协作各环节协同发展,维护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紧密集合“中部崛起”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支持产业链企业引进紧缺技术、资金资本和高端设备,依托产业细分领域招商地图,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强化省内外区域交流合作,加快延链补链强链。

推动产业链梯次发展。按照产业链发展需要,遴选培育领军龙头企业,同时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领域和市场的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中型骨干企业,培育引导成长性好、专业性强的小微企业,形成龙头引领、骨干支撑、小微跟进的产业链梯次发展良好格局。推动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计划向节能环保产业倾斜,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中小企业支撑群体。

(五)强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节能环保领域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推进产业创新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开展共性、关键及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加快构建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强化产业协同创新。推动专业化节能环保研发机构、设计院所、骨干企业、服务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制造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强上下游合作,集聚各种创新资源,共同建设节能环保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打造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一站式”整体问题解决方案。培育10家在技术研发、产品检测、设计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优势突出的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细分领域产学研用结合和成果产出转化,提高先进关键技术的产业转化率。建立完善体现节能环保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产业化项目筛选机制,加强优质项目孵化,鼓励以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继续强化目录引导、政府购买、展会推介、技术交易、工程示范等推广手段,促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

(六)激发产业市场主体活力

加强绿色消费市场培育。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知识普及、宣传教育、行为引导、典范创建等主题活动,倡导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研究制定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扶持政策,引导绿色消费、普及绿色产品,共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有效需求。推进节能产品能效标识、环境标志产品等认证制度,加快产品标准升级步伐。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比例,激发绿色消费市场活力。

设立省级绿色发展基金。设立以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为导向的安徽省绿色发展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新型、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及其突出生态价值体现的生态保护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基金返投作用,加快推进证券化进程,打好财政、融资、招商、政府基金“组合拳”,广辟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金渠道。积极对接和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等的支持,引导各市(区县)申报绿色发展基金投资项目。

构建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将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信息接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谋划打造国家级生态环境交易中心。加快推进实施新安江流域排污权管理工程,探索开展跨省交易,打造全省排污权交易“新安江方案”。推动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建设。推广区域碳普惠试点,积极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运营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

加强节能环保法制建设,制订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法规政策体系的配套政策,规范产业发展。落实政府绿色产品采购相关政策,推广应用节能环保产品。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倾斜力度,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工程。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规划、环评、能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优先办理和适当简化。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为制定相关方案和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省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按照职责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职能部门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确保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纳入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加强规划实施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三)注重规划引领

做好规划衔接工作,指导全省重点地区、特色基地和骨干企业做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与资源整合,明确产业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实现集聚发展和规模发展。加强地方节能环保产业规划与国家、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以规划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

(四)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和资源环境国情、省情教育,把节能环保、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组织好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宣传节能环保先进事例,曝光反面典型。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宣传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开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全民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邮箱:hz

people-energy.
1
查看完整版本: 又一地方环保集团将组建安徽拟组建安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