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简称“皖”,从地理位置来看,处于中部和东部的结合部,这两个区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东部沿海地区就是长三角,是我国第一大经济体,以上海领衔,加上南京、杭州等城市,综合实力傲视全国。
中部地区则是由六个省份组成,实力处在全国中等水平。
安徽原本属于中部地区,但是这几年逐渐向长三角靠拢,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
安徽在中部六省中的实力算不上靠前,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却很强劲。年,GDP已经达到4.29万亿,在中部地区是第4位、全国第11位。
从增幅来看,去年为8.3%,跟全国平均水平一致。两年的增幅达到了6%,远高于全国平均。
安徽共有16个地级市,常住人口万人,虽然这几年进步很快,但是安徽的底子毕竟不如河南、湖北,因此城市的规模都不大,城镇化率也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拿安徽的省会合肥来说,原本在省会城市体量偏小,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的城区人口已经超过万,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城市。
去年底,全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这些城市的规模都要大于合肥。放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合肥依然还有进步的空间。
除了缺乏特大城市,安徽现有大城市的数量也只有4个,中等城市也不多。
安徽省提出到年,全省的城镇化率要达成全国平均水平,就要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中等城市一头连着地级市,一头衔接县(县级市),是容纳城镇人口的关键体系。
安徽也确定了要建成12个中等城市的目标,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哪些城市能够入围呢?
安徽要建12个中等城市,2个为地级市,黄山和池州上榜中等城市的城区人口在50-万之间,可以是地级市,也可以是县或者县级市,但是对于地级市而言,如果只能建成中等城市的话,就说明体量并不是太大。
下面我们就以GDP、人口总量、现有城区人口3个数据维度,来分析到底哪2个地级市进入了中等城市建设名单。
1、安徽共有16个地级市,以年GDP数据为依据,排名后五位的是:淮南、淮北、铜陵、池州、黄山。
2、以七普常住人口(截止时间是年11月)为依据,排名后五位的城市为:马鞍山、淮北、池州、黄山、铜陵。
3、以现有城区人口依据,排位后五位的城市是:铜陵、亳州、宣城、黄山、池州。
综合3大数据,同时上榜的是铜陵、池州、黄山3市,这也是安徽实力较弱的3个地级市,都有可能上榜。
在3个数据中,参考性最强的应该是现有城区人口,其中铜陵在这3个市中规模最大,已经接近40万人,是有希望向大城市发起冲击的。
那么安徽确定的2个地级中等城市,就是黄山和池州了。
安徽要建12个中等城市,10个为县级,哪些能上榜呢?县级中等城市,考虑的因素就比地级市要复杂一些。首先县市的数量比较多,其次县市建成中等城市毕竟存在天生的劣势,需要选取其中的最强者才能担当。
当然城市的建设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力,但是无外乎两大因素:经济和人口。
我们选取安徽县域经济最强的10个,由于年很多县市的初核数据尚未公布,因此还是参考年的,前十名的县域分别是:肥西、肥东、长丰、天长、无为、巢湖、濉溪、庐江、太和、当涂。
县级分为县和县级市,县级市重点发展城市经济,而县则是农业经济,所以县级市的综合实力大多比县要强一点。当然这是从整体上看,不排除有例外的。
安徽就有很多不同之处,因为安徽的县级市数量偏少,只有7个,即无为市、潜山市、桐城市、巢湖市、天长市、明光市、广德市、宁国市、界首市。
这7个县级市的县城规模一般比较大,城区人口大多超过了20万,具备向中等城市发起冲击的条件。比如巢湖市已经快有40万了,无为市也超过了25万,年前建成中等城市问题都不大。
因此这7个县级市都可以入围。下面再看看安徽的十强县域中,县占到了一大半,但是也要分清对待。
肥西、肥东、长丰都属于合肥市,经济实力虽然很强,但是为支持合肥做大做强,以后“撤县设区”的概率非常大,就纳入了合肥市城区范围,不再是单独的城市,可以考虑排除了。
剩下的就是濉溪、庐江、太和3县,排名比较靠前了。
综合分析一下,安徽将要建设的10个县级中等城市,其名单为:无为市、潜山市、桐城市、巢湖市、天长市、明光市、广德市、宁国市、界首市、濉溪县、庐江县、太和县。
当然以上仅为一家之言,你觉得自己的家乡有实力冲击中等城市吗?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