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秦代零陵县治考全州咸水
TUhjnbcbe - 2023/8/27 21:58:00

作者:蒋咸喜(广西桂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秦零陵县治地理位置

零陵是古地名,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称:“零陵是我国夏以前出现的34处重要古地名之一。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记》记载了它的来源,“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而在今广西全州县境内设立了零陵县,这个以舜帝葬所舜陵零陵命名的,且为征服岭南起着重大后勤保障作用的秦零陵县的治所在哪里呢?目前有全州县咸水镇老街的老拱桥边一带、全州县凤凰镇建安司古城遗址和兴安县界首镇城子山古城遗址三地之争(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为隋朝改泉陵县为零陵县,而非秦代时的零陵,不在讨论范围内)。笔者查阅文献并作实地考察,发现说建安司古城遗址和城子山古城遗址有可能是秦代零陵县治所在,是今人误读了史籍记载的长度“里”制,“以今为古”所致,而真正的秦代零陵县治应在今全州县咸水镇老街的老拱桥边一带。理由如下:

一、史料记载及民间相传秦代零陵县治在今全州县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

全州县咸水镇

(一)秦代设立零陵县及零陵县治的史料记载

最早说秦代零陵县的是《汉书·艺文志》列载书目,有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据此判定秦代设有零陵县(史念海:《秦县考》,《禹贡》年第6、7合期)。史念海先生还在《汉代零陵郡始安县城址刍议》一文中考证西汉零陵郡所辖的零陵县是秦时的旧县:“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零陵郡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亦即公元前年。”“秦时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汉零陵郡所辖十县,其郡治所在的零陵县就是秦时的旧县。《汉书·艺文志》纵横家十二家中有秦零陵令信一篇,本注说是‘秦相李斯’之作。其他九县皆非秦县,当与零陵郡同时设置。”

史念海先生指出“越城和其北的秦城隶属于零陵县,即小零陵,零陵县治所也应该得到确定。《旧唐书·地理志》有如下一条记载:永州‘湘源县,汉零陵县地,属故城在今县南七十八里。’则这所故城也就是零陵县故城。”

零陵县治在全州咸水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将秦零陵县绘于湘江以西的全州县咸水镇。最早记载零陵县治所在的是《旧唐书·地理志》:“湘源(今全州县),汉零陵县地,属故城在今县南七十八里。”《影宋本太平衰宇记补阙》:“零陵郡古理在今县(今全州县)南七十八里,有古城存。”《广西通志·胜迹略》:“零陵故城在湘源县南七十八里。”《辞海》:“零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广西全州西南。”

咸水老街老拱桥一带的山枣驿

全州自明洪武时从湖南永州府改隶广西桂林府,永州和全州方志也记载了秦零陵县治所在,《永州历史大事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武帝元鼎六年(前)置零陵郡,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西南。”年的《零陵地区志》引用“零陵”制治时说在全州西南39公里处,是秦制的零陵县。新编《零陵县志》大事记:“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秦始皇设零陵县,县治所设于今全州县城西南39公里处。”《全州县志》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于今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属长沙郡。”

上述史料都记载秦代零陵县治所在今全州县城西南(或南)78里处。

(二)全州和永州的民间久远相传,秦代零陵县治在全州县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

秦代零陵县治在全州县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这些在广西全州和湖南永州的民间久远传说,基本上被全州和永州的官方认可,并成为了二地的官方版本。

咸水镇老街的老拱桥

广西日报社原理论部主任在《舜帝最早纪念地在全州》一文中写到:“秦击并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在今全州县西南设零陵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区划命名纪念舜帝。”(《广西通志·大事记》)“也有传说,古零陵县、郡故城遗址在全州县咸水乡老拱桥边。”

全州湘源文化公园的舜帝像

永州市人民*府网点发布的《追溯古郡零陵(二)》写到:“为纪念舜帝,秦始皇将舜帝晚年活动过的地区设置为一个县,取名零陵(舜陵)县,第一次使零陵由地名变为县级行*区域名称。当时零陵县的县治设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从而第一次使零陵这一地名的具体所指,……为全州咸水乡老拱桥边一带。”“到了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在征服南越(百越)地区后,汉武帝设立了零陵郡,郡治也设在零陵县。”

零陵区人民*府网站发布的《零陵古城史话》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因境内有舜陵一一零陵,而设立零陵县,……零陵县最早的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

零陵县治咸水老拱桥一带

湖南省舜帝陵基金会副秘书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泽槐先生在《永州史话》中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与零陵县的设立: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当时,全国分为36郡,后增为40余郡。今湖南辖地分属长沙、黔中2郡。秦王朝在潇湘流域设立零陵县,县治在今广西咸水一带。”“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汉武帝置零陵郡,郡治设在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咸水)。”

(三)地理学家郦道元考证古零陵县治在全州县咸水镇一带

东汉学者应劭考证全州县地有零陵县。应劭曰:“湘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应劭考证说湘水发源于零陵山,海洋山是零陵山的不同的名号。海洋山在始安县的北面,始安县所以就在零陵县的南面。应劭考证始安县北面的全州县地就是零陵县。

湘江发源于兴安县海洋山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考证了在今全州县地设立的零陵县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的咸水镇。

郦道元在《水经·湘水》中对零陵县的管辖范围记录得非常清楚:“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海洋山),东北过零陵县东,又东北过洮阳县东。又东北过泉陵县西。”郦道元考证说湘水发源于零陵郡的始安县,依次流经零陵县(今全州县及兴安县的东北部)、洮阳县(今全州县北部和东安县)、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

湘江源头

以上可知,零陵县的南面与始安县的北部交界,零陵县的北面与洮阳县的南部交界。零陵县处始安县和洮阳县之间,也就是说零陵县是在今全州县地域中的西南部地区包括今兴安县的东北部,当时在今全州县地的南北并存零陵和洮阳二县。

郦道元还说到了在今全州县地南北并存的零陵县和洮阳县的二县分界线。

郦道元在湘水条中考证:观水(灌水)“又西北流注于湘川(全州境内的湘江),谓之观口也。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湘水、灌水、罗水在此合流

郦道元说到的这个“观口”就是观水(灌水)在全州县城的入水口。这里是湘水、灌水、罗水在此合流的地方,此处名三江口,又称合江。他说到的观水(灌水)“又西北流注于湘川(全州境内的湘江),谓之观口也。又东北过洮阳县东。”说明在湘水与其支流观水汇合处是洮阳县和零陵县的分界线,观口所在的全州三江口之下,即今全州县城以北是洮阳县地界,以南是零陵县地界。

郦道元在《水经注三十八》描述“(湘水)又东北过洮阳县东。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迳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郦道元说湘水过了观口是洮阳县,洮阳县因洮水而立县名,而洮水发源于全州的西南大山。

洮水发源的全州西南大山中的文山

此洮水发源的西南大山就叫文山,《全州志》舆地载:“文山在升乡界,去城四十里。”“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又载:“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上述记载都说到洮水发源于文山,流入湘水。

同时,上述记载还说到升乡界和万乡界。全州县地旧时分六乡和一区(即升乡、万乡、长乡、恩乡、建乡、宜乡和西延区)。这里所说的升乡是指今全州县北部的文桥镇、庙头镇、黄沙河镇、永岁镇一带;这里所说的万乡是指今全州县的大西江镇和龙水镇以及全州镇的一部分。

全州文山从全州县地中部的万乡(大西江、龙水、全州镇)和升乡(文桥、庙头、黄沙河、永岁镇)之间蜿蜒而过,是全州县地旧时零陵和洮阳二县的天然分界线,二县以文山山脉倒水为界。文山以东(注:以东偏北)为洮阳县,文山以西(注:以西偏南)为零陵县。

零陵县和洮阳县的二县分界线

文山作为全州县境内旧时零陵和洮阳二县的天然分界线,造成了地域语言的差异。文山以西的西南地区——今全州县地古零陵地域内的全州人其语言以西南官话为主;而文山以东的东北地区——今全州县地古洮阳地域内的全州人其语言以独特的土话为主。

可见,以上史料已清楚地划定了古零陵县的范围在今兴安县的东北部和今全州县的文山到观口所在的全州县城三江口之间,即古零陵县的范围在今全州文山的西南地区包括了全州旧时的万乡、宜乡、西延、恩乡、建乡及兴安县的东北部。

而今全州县咸水镇就在全州旧时的宜乡境内,属于古零陵县所辖。

郦道元在《水经·湘水》中写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海洋山),东北过零陵县东。”他说的湘江从零陵县的东面流过,是就零陵县的县治而言湘江流向的,是说湘江从零陵县县治的东面流过。

湘江从零陵县县治今全州咸水的东面流过

今全州县咸水镇就在湘江的西面,湘江正好往东北流经咸水镇的东面。这样确实与《水经注》所载的湘江从零陵县东流过也相吻合。郦道元时期,古零陵县在今全州县境内尚存,他以上所说是可信的。

从以上史料记载及民间相传来看,秦代零陵县治应在今全州县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同时,符合零陵县治所在的还有二个必备条件,一是零陵县治在湘江的西面,二是零陵县治在全州城西南的78里处。

二、今人对古零陵县治的距离认识出现了严重误判,而误以为建安司古城遗址和城子山古城遗址有可能是秦代零陵县治

笔者根据史念海先生的《秦县考》和《汉代零陵郡始安县城址刍议》所判定的秦代设有零陵县及西汉零陵郡所辖的零陵县是秦时的旧县零陵县的考证,及《全州县志》有“隋开皇十年(公元年),废零陵、洮阳、观阳(今灌阳县)三县置湘源县,县治在今城郊乡柘桥村(今全州镇柘桥村)”的记载。查阅到最早记载零陵县治所在的是《旧唐书·地理志》:“湘源(注:今全州县),汉零陵县地,属故城在今县南七十八里。”《影宋本太平衰宇记补阙》:“零陵郡古理在今县(清湘县今全州)南七十八里,有古城存。”《广西通志·胜迹略》:“零陵故城在湘源县南七十八里。”《辞海》:“零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广西全州西南。”

湘源县古城遗址,今全州镇柘桥村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里程并不等同于今天的里程。笔者查阅记载零陵县治的《旧唐书·地理志》是以幅员最盛时之天宝十一年()的唐代版图为据编纂的,唐代时,天文大地测量及道里记载用的是唐小里。据胡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生导师)通过存世的17把唐尺考证:唐代里程存在大里和小里之分,1唐大里为米,当今1.06华里;1唐小里为.5米,当今0.88华里;比如唐代李德裕《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所记京兆西安到东都洛阳里程就是使用的旧制小里(1唐小里为.5米)。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闻人军考定:一唐大里为.米;一唐小里为.米;与隋朝里制相同,玄奘等所用“里”,也是唐小里。

如此说来,《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从湘源县治(今全州县全州镇的柘桥村)到零陵县治的距离78里是唐小里,相当于今天的69华里(即78唐小里*.米/米=69华里)。

而今人却在地方方志中,将《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唐小里写成了今天通用的华里或公里。如: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的《零陵地区志》、《零陵县志》、《全州县志》等都将秦代的零陵县治记载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年)于今全州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即78华里。

由于今人对古零陵县治的距离的认识出现错误,将《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从湘源县治(今全州县全州镇的柘桥村)到零陵县治的距离78唐小里(即69华里),当成了78华里。这样就让同为一地的零陵县治在距离的认识上,出现偏差达9华里的错误,也就导致出现了建安司古城遗址和城子山古城遗址有可能是秦代零陵县治的认识错误。

对于建安司古城遗址和城子山古城遗址是不是秦代零陵县治,想进行求证并不是难事。

上文通过考证已知,求证秦代零陵县治所在,必须同时符合零陵县治的方位在湘江的西面和零陵县治在全州城西南的69华里处(即78唐小里)这二个必备条件。

那我们就按照这二个必备条件,分别对凤凰建安司古城遗址和兴安县界首镇城子山古城遗址这二个据称是秦零陵县治的地方,进行比较鉴别,看看是否与此符合。

(一)我们先看建安司古城遗址是否与史料记载的古零陵县治的条件相符

建安司古城遗址位于全州县凤凰镇和平村西南约米、湘江的东岸的建安司。

凤凰镇建安司村

1、建安司古城遗址与零陵县治的方位不符

郦道元考证的“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海洋山),东北过零陵县东。”郦道元说的是湘江从零陵县的东面流过,他是就零陵县的县治而言湘江流向的,他是说湘江从零陵县治的东面流过。

建安司村古城遗址

而全州县凤凰镇的建安司古城遗址,就方位而言,确实是在古零陵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但建安司古城遗址是在湘江的东面,湘江流经建安司古城遗址的西面,这样确实“与《水经注》所载的湘江从零陵县东流过不符”,因此考古专家李珍曾断定建安司古城遗址不是古零陵县治的结论是有道理的。

2、建安司古城遗址与古零陵县治所在的距离不符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从湘源县治(今全州镇柘桥村)到零陵县治的距离是78唐小里,相当于今天的69华里。

而建安司古城遗址在全州县地的西南,距离湘源县治(今全州镇柘桥村)是78华里左右。这个建安司古城遗址比《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距零陵县治69华里(即78唐小里),超出了9华里,这还是修公路之后,道路取直了的里程。如果考虑到古时的官道崎岖,水陆并行,二者的里程差距会更大。

显然,建安司古城遗址不是史料记载的古零陵县治所在。

(二)我们再看城子山古城遗址是否与史料记载的古零陵县治的条件相符

城子山古城遗址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在湘江的西面,湘江正好往东北流经城子山古城遗址的东面。这样确实与《水经注》所载的湘江从零陵县东流过基本相符。

城子山古城遗址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在湘江的西面

但它与史料记载的古零陵县治所在的距离里程不符。从兴安县界首镇城子山古城遗址到湘源县治(今全州镇柘桥村)有二条路可通,一条是从兴安县界首镇城子山古城遗址到兴安县的百里,再走桂黄路到全州镇的柘桥村;另一条是从兴安县界首镇城子山古城遗址到界首镇,再经全州县的凤凰镇、石塘镇到达全州镇的柘桥村。这二条道路的路程(从城子山古城遗址到柘桥村)都超过华里。

这个城子山古城遗址比《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距零陵县治69华里(即78唐小里),超出了50多华里,这还是修公路之后,道路取直了的里程。如果考虑到古时的官道崎岖,水陆并行,二者的里程差距会更大,甚至是史料记载的零陵县治距离的二倍。今有学者以城子山古城距全州县城直线距离约80余里,来佐证城子山古城遗址就是零陵县治,这就没有必要了,古时崎岖的官道怎么会像木工一样打墨线取直线呢?

显然,城子山古城遗址不是史料记载的古零陵县治所在。

三、全州县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与史料记载的古零陵县治的条件相符

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是指咸水镇的黄沙老街一带(简称咸水老街)。咸水老街旧时以古驿站山枣驿(司)为中心,沿官道南北、咸水河东西展开,呈十字状分布。老街具体位置遗存为咸水镇黄沙桥两岸南北长约4里、沿咸水河在湘桂铁路桥与桂黄公路桥之间长约2里。

秦零陵县治咸水老拱桥边一带

咸水老街的老拱桥这个地名,笔者是比较熟悉的。记得当年笔者在全州县*府三查办工作时,曾下乡到咸水,与咸水粮所的王钱良老人到过老街。王钱良是咸水本地人,他与笔者谈及了咸水老街上的山枣驿(司)和老拱桥的事。他说老拱桥地名因老街西边有古井,乡民为通行、挑水方便在老街与古井之间筑有通行的拱桥而名。拱桥称为老拱桥,则是针对新拱桥而言的,因在咸水老街南面有个地名叫开基冈,那里有新拱桥,又名小拱桥,这样咸水老街的拱桥就叫老拱桥了。

咸水老拱桥

对于民间相传的零陵县治在咸水老拱桥边一带的历史,只因今天的方志记载将古籍记载的“里”当成了今天的“里”,出现了“以今为古”的错误,导致史载的零陵县治与现实地名咸水老拱桥边一带的距离存在较大偏差,而没有对这段历史进行深究。

近来,为深入了解咸水老街的情况,笔者采访了家住老街的蒋安明和当年《咸水乡志》(初稿)编纂者赵存河同志。蒋安明说的大致与当年王钱良所言一样。

赵存河同志则说得比较详细,年到年修咸水乡志时,他与咸水籍的退休老师唐修仕、张振展、雷世英、蒋廷相、唐兴华等相关采编人员,采访了咸水老街的不少老人。老人们说,咸水老街这一带处湘桂古道,水陆相通,古为驿站官道,北达全州,南通桂林,形成了圩镇,叫咸水圩,非常繁华。老街外来人居多,多是杂姓,设有湖南会馆。老街北岸旧时多为客栈,南岸多为商铺,作坊。老街尽头有一洗马塘专为过往南北官、民、商等马匹提供洗马、喂料之用,老街古井尚存。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年)版《桂林府志》记载,明正德三年(公元年),在咸水(今咸水老街)建山枣驿。又据民国版《全县志》载,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年),山枣驿改为山枣巡检司,置巡检使。此为州府之派出机构,总管州南(宜乡、建乡等地)军*要事。民国时,咸水乡*府治所设于此。《全州志》记载了这条老街“昔日咸水圩繁盛”。

老人们还告诉了采编人员,山枣驿(司)在咸水老街的北街,位于咸水河的北岸,原桂黄公路的东边。民国34年(公元年),日军撤退时遭到咸水境内的官兵和民众少有的抵抗,日军一把火烧掉了咸水老街的铺面,山枣驿(司)也毁于一炬。他们这些采编人员根据老人们的回忆还绘制了一张山枣驿(司)遗址示意图。

山枣驿(司)遗址示意图

赵存河同志说到旧时的咸水老街还是官员和名人过往留宿之地。明代严嵩曾夜宿咸水老拱桥一带的山枣驿,作诗《山枣驿夜坐》,诗中有“清溪傍竹听萧瑟,小驿燃灯坐寂寥。”可知山枣驿就在咸水河这条清溪旁。

咸水河

徐霞客曾经过这里,他在《粤西游记》写到,“出咸水,而山枣驿在焉,则官道也。”是说他经过咸水村就到达官道上咸水老街的山枣驿。他这样描述老拱桥一带“长松合道,夹径蔽天”,有咸水河经过。咸水老街南北以咸水河为分界,“咸水之南,大山横亘,曰里山隈;咸水之北,崇岭重叠,曰三清界:此咸水南北之界也。”咸水河流经老街老拱桥一带的黄沙桥,往东南流入湘江,“至此透桥东南罗江口入湘。”

咸水老拱桥边一带

我们知道了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的历史概况,再看其所在方位。它位于湘江的西面,湘江正好在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的东面。郦道元《水经注》考证“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海洋山),东北过零陵县东。”郦道元说的是湘江从零陵县的东面流过,他是就零陵县的县治而言湘江流向的,他是说湘江从零陵县治的东面流过。而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就在湘江的西面,与《水经注》所载的湘江从零陵县东流过完全相符。

我们再看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与古零陵县治所在的距离是否相符。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从湘源县治(今全州镇柘桥村)到零陵县治的距离是78唐小里,相当于今天的69华里。

而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在全州县地的西南,以山枣驿(司)为中心距离湘源县治(今全州镇柘桥村)是60华里左右,比《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距零陵县治69华里(即78唐小里),少了9华里,这是民国十六年(公元年)桂黄公路修直后的里程。古时的官道崎岖,水陆并行,测量里程只唯多不少。桂黄路修真后比古时的官道里程缩短了9里左右均在合理范围。

咸水老街老拱桥边一带的古井

如此看来,全州咸水老街老拱桥边一带既符合零陵县治的方位在湘江的西面,又符合零陵县治在全州城西南的69华里处(即78唐小里)这二个必备条件。同时,又有史料记载及民间相传秦代零陵县治在今全州县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

四、史学界确定秦零陵县治在全州县咸水镇

史学界的史学泰斗谭其骧先生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数十位专家学者,他们根据《山海经》《史记》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以及《汉书·地理志》《水经·湘水》《旧唐书.地理志》等文献古籍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相继在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的相关记载。史学界的专家将古零陵县在全州咸水一带的考证结果,绘制在《秦汉初长沙郡国南界示意图》上进行了展示。

这幅《秦汉初长沙郡国南界示意图》将零陵县的县治清楚地标记在湘江西面的今广西全州县西南的咸水一带。湘江从零陵县治的东面流过,这与郦道元在《水经·湘水》考证的“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兴安县海洋山),东北过零陵县东”的历史事实完全相符。也与史料记载的古零陵县治所(或零陵故城)在今全州县城西南咸水镇老拱桥边一带的历史事实相符。

秦代零陵县在今全州县城西南的咸水镇一带,这是国家承认的史学界最有权威的定案!

五、古零陵县治所在咸水老拱桥头一带有利于秦始皇征服岭南的粮草集散

秦始皇征服岭南

秦始皇设置零陵县,当是经营岭南的结果。岭南地区为百越之地,战国之际楚国南拓,在吴起变法前后“南并蛮族,遂有洞庭、苍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这里的苍梧就是舜帝崩葬之苍梧。楚人入主后,主要集中精力争霸中原,未能进一步南拓,其有效统治范围也始终没有逾越南岭一线。

咸水老拱桥边一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年开始征讨岭南。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征服岭南,粮草的运输是首要问题,从中原到岭南,有一条黄金水道,即湘江。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兴安县海洋山,但在西波江汇合前(即今兴安县分水处)该段不能通航,界首镇虽能通航,但满面宽不过80米,而作为县治所临近的湘江,江面必须宽阔,咸水老拱桥头一带处湘桂古道之上,且有咸水河通往湘江。咸水河与湘江汇合后,使湘江江面加宽到米,这一水域水流平稳,宜于大船的停靠,有大坪古渡码头。可以说湘江以西的咸水老街一带是古零陵县治的理想之地。在咸水老街一带有一个叫开基冈的特殊地名,有的人说是为纪念秦始皇在这一带设立零陵县,开创了收服岭南的基业而名。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传说。

六、秦汉古墓群应是古零陵县治所在地的历史见证

秦始皇置零陵县后,公元前年,征讨岭南,史载:“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屠睢南攻百越主要依赖湘江水路,在零陵县地秦军与西瓯军发生了秦瓯之战。由于秦军地形不熟,粮草运输困难,结果秦军大败。为解决粮草给养,秦始皇派史禄率兵士、民夫凿通灵渠,沟通湘、漓两大水系。公元前年,灵渠建成后,秦始皇令任嚣、赵佗统帅20万大军利用灵渠运输的有利条件,再次进军岭南,终于取得了岭南战争的胜利。到汉代,此地还发生过多次汉武帝征岭南的战事。零陵县境内的建安司古城遗址、城子山古城遗址,当是秦设在湘江沿岸的军事堡垒。

秦征南越

全州咸水周边及相邻地域存在大量的古代墓葬。这些古墓群分布范围北到全州县绍水镇的沿河村,南至兴安县湘漓镇的洲上村,西到全州咸水镇双藻田,东至全州凤凰镇石子桥村。在此范围内有界首、毛屋拉、渔江、双河、洲上、双藻田、龙尾巴岭、沿河、凤凰嘴、梅子坳、十份山等墓葬群。墓葬区也是城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考证,这些古墓群,均为秦汉中原军队在此战死的将士。它们是古零陵县治所在的历史见证。

咸水老街的山枣驿老拱桥头一带

综上所述,秦代零陵县治所在地,应在全州县咸水镇咸水老街的山枣驿老拱桥头一带。但由于咸水老街因圩镇的形成,清末湘桂铁路修建,民国时期桂黄公路修建垫高路基,及抗战日军烧毁老街等历史原因,老街的历史遗迹已遭到严重破坏,这也给秦代零陵县治的考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然,还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论证。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代零陵县治考全州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