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桂北红色记忆II红军村里的神秘队伍
TUhjnbcbe - 2023/8/13 22:00:00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9_1/

“红军村”里的神秘队伍

文/唐榕、唐俊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为新中国创立浴血奋战的先辈、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同时,告诉后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全州县,扼湘桂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

年,红军长征过桂北,以这里为主战场,发生了举世闻名的湘江战役。此役后,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这就是“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湘江战役。

当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的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与国民*军苦战七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中央红军在敌我力量悬殊且十分被动的情况下,硬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突破了湘江的4大渡口(界首、凤凰嘴、大坪、屏山渡),抢渡湘江,最终突破了国民*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阴谋。

图片来自网络

在全州现有的18个乡(镇)中,就有10个乡(镇)留下了红军的足迹,安和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在这里,发生了湘江战役中著名的红三十四师文塘后龙山突围之战,彭德怀第三军团驻大塘古村指挥部并发出新圩阻击战和光华铺阻击战的电令,红三、红八军团集结和宿营青龙山古村,红军干部休养连进驻白竹山村休整等故事,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红军村”。无数红军指战员浴血湘江,*归都庞越城,用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为“长征”这篇不朽的革命史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红军中央纵队干部休养连进驻红军村白竹山村的故事。

一·湘江战役中的“红军村”

白竹山村原是全州县安和镇大广塘村委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位于县城东南方,安和镇与凤凰镇的交界处,这里三面环山,风景秀丽。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这个小山村只有十来户人家,掩映在参天古树和茂密的竹林中,显得格外适闲清静。

掩映在群山中的“红军村”白竹山村

村后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后龙山脚下有一口四季不断流的泉水井,可保村民旱涝无忧。井旁一条直通石塘圩和全州县城的山道,解放前附近十几个乡村的村民都是从这山道去石塘圩或县城的,史称“全州大道”。

村前约米远,有一条从安和直达麻子渡(今凤凰麻市)连接省道的简易公路,系当地名人、民国时期新桂系的骨干人物“两广财*厅长”、“广西参议长”、“湘桂铁路建设总指挥长”蒋伯文先生组织筹资所建。

由于该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具有一定的军事价值。这里距湘江战役凤凰嘴渡口和大坪渡口约6公里,离界首渡口约12公里。据传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过全州时(当地人称“走长毛”),就曾有一支部队驻扎在这里,该村祠堂正柱上至今还留有太平军磨刀试刀砍的刀印。就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期间,这个平凡的小山村发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年11月27日,为掩护红军中央纵队主力渡过湘江,红军一、三军团为左右开路先锋,红八、九军团紧贴中央纵队两翼保护,红五军团断后,浩浩荡荡从湖南道县经灌阳向全州出发。

红一军团在军团长林彪带领下,于27日凌晨从文市经石塘圩急行军赶到大坪渡口渡过湘江,红四团则沿桂黄公路南下抢占界首渡口,作为军团司令部临时指挥所。二师师长陈光、*委刘亚楼率红六团策应四、五团行动。红一师二团渡江后驻守大坪渡口作预备队,并派出一个营从石塘直插全州城南,协助红五团攻占全州,以确保全州至界首地段的所有湘江渡口牢牢控制在我军手里,从而确保中央纵队安全顺利渡过湘江。

彭德怀率三军团一部则从石塘圩、青龙山直插安和大塘古村,见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便把指挥部设在大塘村的祠堂里。喘息未定,立即派出一支部队南上搜索前进,在龙塘寺、港头村的建江渡口布防(属湘江支流)。严防桂军北上偷袭抢占麻子渡渡口,保证中央纵队渡江道路畅通。同时,命令红四师*委黄克诚率红十团火速赶往界首,接替一军团红四团防守界首渡口。

在大塘,他们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老百姓踊跃拿出粮食给红军战士们做饭。彭德怀和杨尚昆就是在这里发出了关于新圩阻击战和光华铺阻击战的战斗号令。如今保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里的两封电报雄辩地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红五团进攻全州为时已晚,被湘军刘建绪部抢了先机,打了一场遭遇战,只好退守鲁板桥、脚山铺拒敌。红四团抢占界首镇也碰上从兴安北上的桂军先头部队,好一场激战才打退敌人,占领界首。好在一、三军团密切配合,料敌先机,果敢出击,周密部署,最终成功控制了从脚山铺到百里的桂黄公路,保住了从大坪至凤凰嘴至界首这段渡江生命线,形成一个“铁三角口袋阵”,赢得控制湘江渡口的主动权。

11月28日,是中央纵队安全渡过湘江的最隹时机,“但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却没有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他们仍然让人们抬着从中央根据地带来的坛坛罐罐,按常规行军,每天只走二十多公里,足足走了四天,才到达湘江边。使前线战士为了掩护任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摘自《聂荣臻回忆录》)。红一军团在觉山舖阻击战中与湘军血战四天四夜,牺牲多人,红三军团在光华舖阻击战中牺牲多人,红八军团则几乎全军覆没。

28日凌晨,跟随在一、三军团后面行军的一支神秘的部队悄悄地来到白竹山这个小山村。

二·神秘的红军干部休养连

这支神秘的部队,就是红军中央纵队干部休养连。

据村里的老人们讲:住在他们村的红军队伍有一百多人。队伍里有大官,有老有小,还有很多妇女,好几人是骑马的。还有坐担架的,有医生,有发报机(电台)。

《特殊连队》一书和时任红一军团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同志在其回忆录中均对红军干部休养连有详细记载

据史料记载: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中央纵队是这样组成的:

第一纵队,四千七百余人,又称军委纵队,由中央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总部各局、军委各机关人员组成。因该纵队第一梯队的代号为红星,又常被称为“红星纵队”,纵队司令员兼*委:叶剑英。

第二纵队,九千八百多人,由中央**机关及**干部、军委总供给部、总卫生部、医院和运输队组成,另外,还有一支五千多人的挑夫队伍。把根据地的缸缸罐罐、破铜烂铁全部打包装箱挑走。纵队司令员兼*委:罗迈(李维汉),副司令员兼副*委:邓发。史称“罗迈纵队”。

罗迈纵队还组建了一个特殊的连队:干部休养连。把随中央红军撤出苏区的一些德高望重、身体有病、行动不便的**军高级领导干部编在一起,分为两个班,第一班是老同志班,第二班是妇女班。由警卫排、担架排、饲养排和医护室负责照料,护送他(她)们。干部休养连的第一任连长是何长工(兼任),当时他是军委第二纵队教导师的师*委。

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这样描写干部休养连:

“……他们总共有男的一百多人,女的二十或二十五人,都是编入干部休养连的老弱病伤和妇女,每个人都带着一条毯子,一袋食品,希望能吃十天的十斤大米,还有一个背包,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梳子、毛笔、笔记本,可能还有手电筒——这些东西都是最难搞到的,几节备用的电池、肥皂,一两本书和其它必需品”。

“每个人都在皮带上栓一个大搪瓷杯,里面塞着牙刷和毛巾。这一队人当中最老的一位是中央委员会秘书长谢觉哉,他那时已过六十岁,因此为他配了一匹马。和毛泽东一样,董必武也是中国共产*创始*员,他当时四十八岁。在他的同志们看来,要是当初把他留下来,他是决不可能活下来的(因为他当时病得不轻)。毛泽东从前在师范学校时的老师徐特立,当时已有五十七岁,他身躯精瘦,皮肤干皱如革,谈吐风趣幽默,蓄着一小绺稀疏的胡须,他也配有一匹马。蔡畅——一位无畏的女同志,有一匹马,毛泽东怀有身孕的妻子贺子珍也配有一匹马……”

走在休养连行列的妇女们,“他们大部分是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干部的妻子,其中许多人自己也是高级干部。”除了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内老大姐蔡畅,还有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朱德的妻子康克清,洋教头李德的中国妻子肖月华等等。

在中共军史上,红军干部休养连堪称史上最牛的连。这个连后来出了两个主席,其他都是司令员、部长、职务最低的也是副部级。建*元老董必武,建国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后来成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全国*协主席。

就连*中央三大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碰上这个连,也都会停下来,下马和他们打招呼,问候几句。

当年红军队伍就在此古树下开会和休憩

遵义会议后,*中央撤销了“洋教头”李德的指挥权,毛泽东重新回到了领导岗位,干部休养连也进行了调整扩充,增设了干部伤员班,人员增加到三百多人。

如今,在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猴场会址”,专门维修开放了“红军干部休养连住址”,还修建了“红色文化陈列馆”。

三·支前拥军的“红军奶奶”

在全州,当地人对红军长征这一事件,称为“走红军”。

白竹山村住过红军,村里几十口人真正见过红军并接待过红军的,却只有闫老奶奶一个人。

红军进入广西之前,桂系民团早派人逐村逐户反复宣传,要求每家每户把家里的粮食、值钱的东西都藏起来,能带走的尽量带走,躲到山上去。

据村里老人讲,红军到灌阳后,风声已经很紧了,11月27日上午,村里人收拾东西进山了,躲在村后一个叫“马鞍岭”的山顶石寨里面。这石寨还真有点历史,已经有几百年了,至今仍保存较好,查县志、族谱却均无记载。石寨占地约四十亩左右,四周石林环绕,缺口处都有大石块砌墙封闭,建有南门、东门两座石门,东门通山下,南门通往怪石峋嶙、群峰险峻的喀斯特石林,也有一条石径通往龙井村。更奇特的是寨内有一泉井,泉水甘甜,长年不断,足够几百人的生活用水。以前寨内还有几座平房,供人们避风躲雨。据老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法是,石寨是周边几个村集资建起来用于兵荒马乱避难的,此说可信度较大,全州系湘桂走廊,“南北通衢,楚越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每一场战乱几乎都会波及此地,老百姓为躲避兵灾,自然要有个藏身之处。

据闫奶奶丈夫唐禄顺老爷子回忆,27日晚上闫奶奶在山寨里一直坐立不安,在寨子里走来走去,一会儿担心猪圈没关好,一会儿担心鸡圈没放饲料,一会儿又说忘记带衣服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就一个人下山了。

她回到村边正在喝水、洗脸时,突然从山边走出两个持枪的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对闫奶奶说:“老乡,别怕,我们是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您是哪个村的?”

闫奶奶说:“俺就是这个村的,回家拿点东西”。

红军战士将闫奶奶带进村里见他们的领导。

闫奶奶回村一看,好家伙,巷子里坐满了红军。她家的祖屋同时也是村里的祠堂,按当地习惯是从不关大门的,所以祖屋上下的堂屋里都坐满了红军。

红军领导见有老乡回来了,很高兴,围过来亲切地问寒问暖,拉起了家常,闫奶奶倒成了客人。

闫奶奶从没出过远门,好多话都听不懂,后来就由一个讲湖南话的领导与闫奶奶对话。闫奶奶才明白了大意: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要还,买东西给钱。红军要去北上抗日打*子,路过我们村,借住两天,休整一下就走的。

闫奶奶见红军个个和蔼可亲,相信不是坏人,就打开了村里各家房子,安排红军住进去。接着又打开了她自家的粮仓,称了五百斤稻谷给红军舂米做饭。一位红军女首长问闫奶奶养猪没有,想买头猪杀,改善一下战士们的伙食。闫奶奶就带红军去猪圈把一头养着准备过年的大肥猪宰了。有些红军首长年纪大了,又有病,身体虚弱,闫奶奶就帮着医生们照料,烧开水,搞卫生,洗衣服,补衣服,还将家里四只下蛋的母鸡分两天杀了,炖汤给首长们补身子。红军首长要求闫奶奶跟他(她)们一起吃饭,还主动给她夹菜。闫奶奶后来对唐老爷子和村里人说:“红军煮的菜蛮好吃,合口味。红军很忙,晚上开会开得好晚”。

当年红军干部休养连驻村休整居住的祠堂当年红军休养连生火做饭的地方

就这样,红军在村里休整了两天两夜。

出于军事保密,闫奶奶未能上山叫村里面的人回村,躲在山上的村民们错过了跟红军见面的好机会。

11月29日傍晚,红军吃过晚饭,突然紧急集合要走了,村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的水缸里都装满了水,村后水井也被红军战士整修一新。

红军饮用过并帮助村民修缮一新的水井

还是那位红军女首长对闫奶奶说:“嫂子,你辛苦了,谢谢了。我们有任务要出发了。”她交给闫奶奶六块银元,还有一张借据,说:“这借据你收好,等我们打回来,拿这条子找当地*府兑现。”

闫奶奶把红军送到村口,红军女首长突然又走了回来,从头上取下一支簪子,递给闫奶奶,闫奶奶不要。女首长拉住闫奶奶的手说:“嫂子,没有什么好东西,就留着作个纪念吧。”闫奶奶见盛情难却只好收下。

村民们从山上回来后,听了闫奶奶的叙述,看了村里的情况,不住地赞叹红军真是一支仁义之师。

红军休养连驻留期间,在祠堂对面房屋的山墙上绘制了一幅巨大的画像,画的是朱德总司令站在一块巨石上,右手拿着望远镜,左手向行进中的红军挥手。画面气势恢弘,高大威武,神采奕奕。题为:《朱主席指引红军胜利前进》(朱德总司令当年为中央军委主席)。

村庄巷子的墙上还张贴了许多红军标语,祠堂内壁张贴有红军《工农三字经》。

当年这些地方的墙上都张贴有很多红军标语

唐老爷子拿着借据反复看了几遍,感慨道:“红军,仁义之师呀。历朝历代,大军过境都是白吃白拿,谁会给你写借条呀。”见上面盖有苏维埃*府的大红印,心里又犹豫起来:留着红军借据万一给民团看到就说不清楚了,还是烧了好。

由于害怕桂军民团回来报复,当地村民不敢留住红军来过的见证,将红军贴在墙上的标语、《三字经》撕掉,把画在墙上的宣传画刮掉,还刷上几遍草灰水。

据闫奶奶的儿子唐兴增回忆,他也曾见过那张红军借据,后来就一直找不到,说是老爷子烧掉了。

非常遗憾,村里没有留下红军来过的直接证据,闫奶奶也没有看到红军胜利的日子,于年6月不幸病逝。

闫奶奶十分珍惜自己跟红军的这份情谊,在处理红军标语和《三字经》时,偷偷叫人把内容抄了下来。解放后,村里人还用粉笔把《工农三字经》的一些内容写在堂屋的墙壁上,教后辈们认字:“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共产*,组红军,打土豪,除劣绅,废军阀,莫容情,阶级敌,一扫清......”

如今村里的人们都盖起了新房,过着幸福的生活

80多年过去了,当年留下了红军足迹的“红军村”白竹山村,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当地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经济格局。其中,槟榔芋、淮山、品改黄牛等农产品、畜牧品种创出了品牌,畅销全国各地。白竹山村的村民自发组成了一支几十人的专业建筑施工队,为远近乡亲们盖房。他们也因此富了起来,纷纷盖起了小洋楼,有的还买了小汽车,过上了幸福生活。

————————End—————————

作者简介:唐榕,60后,桂林市全州县安和镇人,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做过教师、记者。现在南宁工作,为一家传媒公司负责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桂北红色记忆II红军村里的神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