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17/x4i2zos.html血战湘江:
红军长征中最悲壮之战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中的悲壮一页。
在这场血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中央红军极其艰难地突破国民党军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经此一役,红军也付出了极其惨烈的牺牲——中央红军兵力折损大半,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
湘江之水,被红军烈士的鲜血染红。出于对战士们的缅怀,当地百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红军史上的这一悲壮战役。
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湘江,见证过一场真实而悲壮的史诗。余名红军将士在这里用生命铸就了“铁血后卫”的铜墙铁壁。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宁死不屈,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本期《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为您讲述这段悲壮的历史。
历史重现:湘江血战为何是最壮烈一战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在桂北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描述的是87年前发生在桂北湘江边的那一场壮烈战斗——湘江战役。
回首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而湘江战役则被誉为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战,也是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数万红军将士以生命赴使命,用信念铸起了不朽的丰碑。
年11月下旬,始自赣南的长征已40多天了,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抵达广西境内全州、兴安一线的湘江边。
此时,蒋介石已调集4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围追堵截。
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了强渡湘江的命令。11月27、28日,红1、红3军团各一部抢在国民党军之前赶到湘江,控制了湘江西岸界首至脚山铺一线的渡河点,架设起5座浮桥。
但是,中央军委纵队行军速度极为缓慢,80多公里足足用了4天时间。
11月28日凌晨,国民党军向红军先头部队发起猛攻。
11月30日,坚守界首以南高地的红10团一天之内牺牲了两任团长,向江边运动的部队在敌机猛烈轰炸下成片倒下。刘惟治所在的红1军团1师1团,就是在这一天赶到湘江边增援的。
12月1日,战斗进入最关键阶段,也是战斗最激烈的一天。红军12个师中,只有4个师和军委纵队渡过了湘江。西岸的8个师,随时面临被围歼的危险。
当天凌晨,中共中央在两个小时内连续发出两份急电,命令全力阻击进攻之敌,确保西进之路畅通。
这一天,红军广大指战员同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搏杀,鲜血染红了滔滔湘江水。
至12月1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大部渡过湘江。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则被阻断在了湘江西岸,大部分阵亡。29岁的34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后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
血战湘江之后,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人。这是红军成立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这一严重失利,是“左”倾领导者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是错误路线的失败。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特别是湘江战役的严重失利,成为“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彻底破产的重要标志,为之后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干部和思想基础。
伟大意义: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伟大觉醒
湘江战役伟大意义是什么?长征精神又有怎样的时代价值?多年来,不管是那场战役的“亲历者”,还是党史研究专家都有着各自深刻的理解和诠释。
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曾担任中央军委常委、总政治部主任的谭政大将,在《最后一道封锁线》一文中这样写道:“在天然的地形和人为的困难的条件下面,七八万人的行军,从敌人重重封锁、重重配置的火网中从容不迫地走过来,又一次证明了红军无坚不摧和其本身之牢不可破……我们在战略上是完全胜利了。”
在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撰写的《湘江突围:长征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湘江战役,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在湘江以东围歼的企图,但也遭遇了自成立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湘江战役的严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包括一些曾经支持‘左’倾错误的党和红军高层领导,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
桂林理工大学退休教授周述忠认为,湘江战役的另一个伟大意义在于制定和执行了民族政策,启发动员了桂林的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可谓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次伟大觉醒。由此,伟大的长征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青山慰忠魂,阔步新时代。
在87年后的今天,湘江战役的重大意义和伟大精神,早已镌刻进每一位国人的心中,并激励人们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桂林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桂北绿水青山间,红军楼、红军岩、红军桥、红军洞……一处处红色遗迹,记述着一个个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年12月5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湘江战役后,分三路翻越兴安县的老山界进入龙胜。刻字就是记录红军在龙胜期间的事。当年在龙胜,红军向村民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民族政策,并在龙舌岩的岩壁上题写了“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两条标语。为纪念这次会见,当地瑶胞把“龙舌岩”改名为“红军岩”,又称“光明岩”。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共桂林地市及各县党史部门组织访问了红军长征过桂北时的沿途居民群众,在他们的述说中,一点点复原了湘江一战的历史原貌,也一笔笔补缀着密密织就的军民情谊。
仅仅就在中共桂林地委编写组编著的《红军长征过广西》一书里,记录下的对龙胜、兴安、灌阳等地31位老人的访谈内容中,“发救济款”“楼上的包谷一颗都没动”“纪律很好”这样的表述屡屡可见。
年冬天,新圩阻击战在枫树脚村附近打响。开战不久,一位大腿受伤的红军战士从附近山上爬到了枫树脚村村民黄合林家后院寻求救助。那时,收留红军战士被发现是要杀头的,但黄合林还是毅然收留了他,一家人悉心照顾这名红军战士。经过两天休养,红军战士伤势有所好转,随即动身追赶大部队。临行前,红军战士为躲避敌人的搜查,把随身携带的一面弹痕累累的红军军旗托付给黄合林,对他说“请你好好保存这面旗帜,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
为保护好这面军旗,黄合林专门做了个小木箱,藏于家中隐秘处。年,黄合林去世前,将军旗交给儿子黄荣青和孙子黄光文,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保存。年日军入侵灌阳,黄家为躲避日军,所有家产都舍弃了,却始终将装有军旗的小木箱带在身边。
解放后,黄荣青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红军战士回来取军旗,遗憾的是那位红军战士一直没有出现。年初,黄荣青病重,叮嘱后辈把军旗交给灌阳县人民武装部,如今,这面旗子保存在自治区博物馆里。
永远铭记: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湘江战役中,那些有名和无名的红军烈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着“湘江战役精神”,为二万五千里长征铺垫了前进的道路。
年,湖南道县,国民党的地方保安团“活捉”了红军34师师长陈树湘。没想到,在路上已经受重伤的陈树湘竟然下手将自己的肠子从身体里扯出来,忍着剧痛将其绞断,当场毙命。
陈树湘,原名陈树春。年夏天,陈树春正式改名为陈树湘,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启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与一名叫陈江英的农家女结为夫妇。新婚燕尔没多久,陈树湘就接到通知,让他配合夏明翰去湘潭地区开展工作。临行前,妻子叮嘱他万事小心,注意安全,早点回家。但没想到,这一去,他便是抛头颅、洒热血。
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驻守长沙的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也发动了“马日事变”,他们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让革命笼罩在白色恐怖和腥风血雨中。
面对倒在血泊中的革命烈士,陈树湘心中只有三个字:“要反击!”
之后,他加入了有“铁军”之称的叶挺部队,历任班长、排长。
7月下旬,他随团乘船东下,准备参加南昌起义,后因南昌起义部队已向南转移,他又随部队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上了井冈山。
在树高林密的井冈山,红军队伍迅速发展,进而引来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
陈树湘在“反围剿”作战中屡建奇功,从一名团长成长为了一名师级优秀指战员。
年9月到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错误战略和王明左倾主义的错误指导,红军屡战屡败,伤亡惨重,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三道封锁线,计划由湖南南部向广西北部前进,蒋介石为了将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联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粤系陈济棠等率领几十万军队对红军重重围堵。
敌人来势汹汹,显然不能硬碰硬。
此时,陈树湘率领的红34师接到任务:担任全军总后卫,掩护红军主力撤退。陈树湘素以机智骁勇著称,打过许多硬仗和胜仗,可这一战的难度,令人胆寒。长征出发的时候,战士们只配备了两个星期的给养,此时已经过去两个月,陈树湘的部队早已无法正常供应粮草,加上连续奔波劳顿,战士们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已经接近崩溃。与此同时,陈树湘率领的部队只有多人,武器装备落后,而他要面对的是十多万的国民党正规军。
但是,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要想革命胜利,总要有人流血牺牲。如果需要牺牲的人是他,他便责无旁贷。所以,当总参谋长刘伯承把任务交给他的时候,尽管知道难如登天,他还是说:“请首长放心,红34师坚决完成军委交代的任务。”陈树湘知道,自己和战友多撑一分钟,主力部队就少一分伤亡。
湘江之战打响后,他率军与敌人血战四天五夜,为中央军委和主力部队顺利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代价则是他率领的部队从近人锐减至几百人。
当主力部队和中央直属机关渡江成功后,陈树湘准备率领部下强行渡江,可此时天上飞机轰炸,地面敌军围堵,截断了他们前进的路。
几次尝试后,又有多名同志壮烈牺牲。
之后,陈树湘接到命令:退回湘南地区,就地保存力量,坚持游击战争。
突围战中,陈树湘腹部中弹,身受重伤,但因为没有医疗条件,只能用皮带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指挥。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有多人突出包围圈。但部队到达道县泗马桥时,遇到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截击。
危急时刻,受伤的陈树湘决定牺牲自己,和2名警卫员一起鸣枪示警,主动暴露自己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其他战友争取生的机会。
最终陈树湘打光了所有子弹,不幸被敌人逮捕。
面对敌人的审讯,陈树湘只字不吐露。当敌人要为他医治伤口的时候,他也坚决不配合。
在被捕的时候,陈树湘已经下定决心,不管是生是死,都坚决不能给敌人打击红军的任何机会,一定要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因为陈树湘坚强不屈,道县保安团问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只好把他押送到长沙去。不过,押送的人员显然低估了陈树湘的决心。
路上,他竟然趁敌人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
这一年,他仅29岁。
据史料记载,在湘江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数万名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了清澈的湘江水,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在灌阳革命烈士陵园里,一块无字石碑静静地立在江边,石碑的基座上刻着这句话让人感慨万千……
李先念领导西路军左支队
打胜黄番寺之战
党史中的青海西宁
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一部多名忠勇将士在陈昌浩、徐向前率领下,先是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继之,则因战局变化而肩负起了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接通苏联的任务。从此,红西路军进入了艰苦卓绝的西征历程。
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红三十军枪支平均每枪子弹25发、红九军枪支平均每枪子弹15发、红五军枪支平均每枪子弹5发,敌人枪弹充足且有飞机助战;红军只有4天的干粮,敌军充足;红军多为单衣、夹衣,敌军是棉衣、皮衣、皮棉靴等。
年3月14日,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群峰环绕的红石窝召开了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成立李先念等8人组成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将仅存的余人分编为3个支队进入祁连山区分散游击。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树声带领右支队辗转祁连山中,毕占云带领另一支队,主要是伤病员,就地坚持打游击。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带领约0人的左支队翻越祁连山。
此后,王树声支队数十人摆脱敌人追击返回陕北。毕占云支队被敌人打散,部分牺牲,部分被俘。李先念支队翻越祁连山继续西进,经九死一生,余人进入新疆。
红石窝会议当天,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率领左支队以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进入了海拔0米的祁连山中。3月,正是祁连山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可是在这绝情的冰雪世界里,却有一面不倒的红旗,有一支衣衫褴褛、遍体战伤、人饥马瘦,依然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心的红军队伍。
左支队进入祁连山后,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险阻,在40多天的行军中,天天走在冰雪之中,夜夜睡在冰窟里,没水没盐,只能吃皮带、喝雪水。李卓然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不置身那样的环境里,是很难想象其中的困难的。”
李先念、李卓然支队在祁连黄番寺的战斗,《祁连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年3月,由李先念、李卓然率领的红西路军左支队突破马步芳军队重重围困进至黄番寺地区(今祁连黄藏寺),敌马元海部尾随追至,在黑河、八宝河交汇处,左支队与之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后西进。他们沿黑河、野牛沟峡谷南行越热水大坂,经托勒、疏勒河谷辗转西行,抵达星星峡(甘肃、新疆交界处)。
黄番寺之战是红西路军兵败河西后在李先念的直接领导下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士气,彻底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为部队补充了给养,为左支队走出冰雪祁连山继续西进奠定了基础。
红西路军余部在祁连的土地上,写下了敢于面对强敌、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诗篇。
学原文悟原理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我到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目的是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年4月25日上午,正在广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讲话。
★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红军长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整个福建都是老区。闽西和赣南是中央苏区,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红军长征出发时,闽西子弟踊跃参加红军,红军队伍中有2万多闽西儿女。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役几乎全都牺牲。
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伟大的事业流血牺牲。我们要永远铭记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
——年10月30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老红军、五老同志及军烈属代表时的讲话。
来源:西宁晚报
编辑:李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