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人皆知大槐树,而我来自枣连庄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8885.html

元朝末年,统治阶级骄奢淫逸,黎民百姓民不聊生,终于烽火四起,连年战乱,百姓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战乱导致今安徽湖北浙江等地区地广人稀,所以历史上著名的几次人口大迁徙轰轰烈烈的开始了,说不定各读者就是来自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旧址

世人皆知“大槐树”,而我今天要说一说这“枣连庄”。

我来自安徽阜阳下辖界首市的一个名叫“老王寨”的普通村庄,从小就听爷爷说,我们祖上不是安徽人,而是明朝初年从山东一个叫“枣连庄”的地方迁过来的。出于好奇,于是遍查资料,不经意间掀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原来我们村并不孤单,在广袤的淮河平原,鲁豫皖边界地区,有非常多的人都自称祖上来自山东枣连庄,一代代口口相传,却又没有明确记载。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枣连庄跟山西大槐树一样,都是明初大规模移民的集散地,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就成了移民后人心中的故乡。

王氏祠堂

但是史料中却查不到任何关于“枣连庄”的记载,这是为何呢,因为口音!由于皖北地区特有的口音习惯,普通话Lin往往被读垮成Lian,所以老人口中的“连”应该是“林”,准确的说是“枣林庄”。顺着这个思路,历史痕迹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记载:安邱府,位于县城北3.5公里,谷城乡南部,黄土平原。此村历史悠久,曾有汉代文物出土。据明朝石碑记载,明以前此村称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明亡后,清康照初年又称枣林庄,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

检《明史·诸王世表》,第一代安邱王是鲁靖王肇辉的第四子,始封于宣德十年(),延续至明亡。所以从年开始,枣林庄这个地名已成历史,虽然清朝有余年又恢复了原名,但再称安邱又有近百年之久,湮没无闻就不足为奇了。

山东兖州,元末明初未遭战乱,人口稠密,又紧邻土地肥沃,但人口稀少的淮北平原。藩王驻于安邱,必定圈占土地,统治者最好的选择就是将部分人口南迁,开垦荒地,休养生息。而安邱府又地处交通要道,南迁的百姓都要路过于此,久而久之,当时还被称为枣林庄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大量移民心中的故乡。

在《明英宗实录》卷89中正好有一段正统七年凤阳府收粮监察御史胡鉴的奏章,可以为之佐证:本府太和等县,地土宽广,荒闲者多,以致各处人民逃来趁食。先是,御史金敬给与勘合,暂编居住,以待原籍来取复业。今经年久,原籍差人来取,有发遣起程至中途逃回者,有聚众打伤来人而回者。展转在彼居住,又不入籍当差,至有窃人财物肆为不法者。合行禁止。

这段话大意就是,安徽阜阳太和县在明英宗年间,仍然地广人稀,荒芜土地很多,有很多从北方来的流民在此讨生活,官府默许其开垦荒地,编入户籍。

王氏宗谱

而这段话恰恰跟我们村族谱上记载的颇为一致,“祖上于明初由山东迁出,兄弟三人,长子前往现河南扶沟,次子迁往太和县龙口,三子迁往安徽霍邱,而我们村祖上是清康熙年间从龙口迁出的,至今三四百年历史。

后经多方努力,我们村家谱续上了太和龙口王氏族谱,河南扶沟县王氏家谱也跟太和龙口王氏家谱续到一起。寻根之旅告一段落,先祖们艰辛的足迹也变得更加清晰,一场战乱打破了先辈们平静的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前途未卜的旅程。我相信,依旧有很多的人在关心”山东枣林庄“”洪洞大槐树“”麻城孝感乡“等几大心中的故乡圣地,但依然一知半解,欢迎评论交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