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园4月27日迎来数批游客,人们纷纷敬献花圈以表哀思。 余靖 摄
中新网桂林5月20日电题:踏访湘江战役遗迹:听红军故事忆革命先烈
作者刘子衿蒋雪林
广西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园英名廊的石碑上,烫印着烈士任文明的名字。年,28岁的福建长汀人任文明参加红军,奔赴战场后再未能与家人通信。其妻“老黄头”独自在老家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日夜盼君归,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收到任文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两年前,任文明的孙子任汉斌来到英名廊石碑前拜望,含泪唱起了奶奶最爱的《映山红》。
形似展开竹简、长32米的英名廊石碑上,镌刻有湘江战役中牺牲的位红军烈士的英名。“他们中有一半以上还不到18岁”,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馆长尹汤怀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很多红军烈士后代来到这里瞻仰、缅怀祖辈。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红军堂前,游客正在拍照。 余靖摄
占地13万平方米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园,位于87年前中央红军抢渡湘江的界首渡口附近,是关系中共安危的光华铺阻击战的发生地,园区内诸多纪念设施印刻着这段血泪湘江史。英名廊北侧的狮子山西麓坐落着长46米、高11米的大型群雕,“救星”“送别”“远征”“激战”“永生”五组浮雕环绕着造型为三支直插云霄步枪的主纪念碑,寓意“枪杆子里出*权”。
已经工作25年的尹汤怀,一直承担着园区讲解工作。在他看来,引导游客接受革命历史教育是一种责任,“让更多人了解湘江战役历史和英烈故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在纪念园不远处,北控界首、东观湘江,地处咽喉位置的文甲洞红军堂内,至今还能看到中央红军的行军痕迹。红军堂曾经是湘江战役时红三军团临时指挥部所在,墙上“国民*出卖东三省和华北”“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两条标语赫然在目,堂内陈列的作战图、发报机、煤油灯等物件令人“穿越”回那个战火硝烟的冬天。
广西桂林兴安县,界首镇街道旁,村民们在谈天。 余靖摄
年底,国民*桂军企图在红军强渡湘江时将其歼灭,中央红军纵队在全州、灌阳、兴安等地与敌人殊死拼杀,兵力从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突破湘江成为长征史上壮烈的湘江战役。红三军团受命在距离界首渡口仅5公里的光华铺修筑防御工事,阻击敌人几天几夜后,千余名将士永远长眠于兴安。
在红军堂旁的古街采访时,记者发现村中不少耄耋老人亲眼见过红军。如今,他们闲坐在自家门口,在桂树荫下向晚辈讲述或亲历或从祖辈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
广西桂林兴安县,马有益在家门前接受记者采访。 余靖摄
年逾九十的马有益老人已经记不清自己的岁数,却依然能详细地描述红军来家里时的场景。“红军用门板架起便桥,走夜路,白天不走。他们穿着便衣,没有军装,武器很少,没有电筒,点着篙把(当地方言里的火把)走。”马有益回忆,红军会帮老百姓挑水、扫地,还在街头巷尾写满了标语。“那时候年龄小,不识字,只听他们告诉我,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老人笃定地说。
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公园、红军堂等多个兴安县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已被列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周年之际,这些“精神富矿”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缅怀革命先烈、挖掘革命精神。(完)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