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剑平陈强见习记者魏其濛朱彩云中国青年网记者叶婉莹
从闽西到湘江,开国将军韩伟的儿子韩京京已经走了很多遍。6月11日,他再次来到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踏寻父辈的革命足迹。第二天,他又和三明市、宁化县的领导,一同赶到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参加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纪念馆的落成仪式。
福建省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剑平/摄)
由宁化、清流等1.12万名闽西子弟组成的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红三军团第4师牺牲近半;红五军团第34师多人壮烈牺牲,另多名无法渡江的红军转战桂北、湘南打游击战,年在湘南九嶷山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红34师团团长韩伟,是全师唯一幸存的团以上干部。
参加长征的8.6万中央主力红军中,长汀、宁化等闽西籍红军占到2.6万人,其中约1.4万人是从宁化县凤凰山、曹坊等地发出。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有一块红色的展板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宁化将士血染湘江”八个大字。韩京京屏息凝视着展板上的图案、文字,久久不愿挪动自己的脚步。
前卫红4师于年11月25日渡过湘江,控制了湘江西岸的界首渡河点,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布防阻击攻敌,经过七天六夜与敌勇猛撕杀,至12月1日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掩护军委第一、第二纵队渡过湘江,虽然歼敌数千,但自损近半。
开国将军韩伟的儿子韩京京在宁化县接受采访。(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剑平/摄)
后卫红34师于年11月27日在广西灌阳县的文市至水车一线布防阻击追敌,全师多闽西籍红军,只有30人突围,是湘江战役中唯一成建制基本牺牲的红军主力部队。
韩伟当年跳崖幸存,曾回忆红34师与敌激战情况:弹药打光了,红军指战员就用刺刀、枪托与冲上来的敌人拼杀,杀得敌人横尸遍野。红34师团1营有位福建籍连长,在战斗中肠子被敌人炮弹炸出来了,身负重伤仍带领全连战斗。
红34师师长陈树湘年仅29岁,不做俘虏,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践行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誓言。
韩伟在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年春节期间,韩伟的资料入选解放历史资料(长征卷)中。听到这个消息后,韩伟将军喝了两杯酒说:“我死了,把我的骨灰送到闽西去。”
年,韩伟将军临终前再次对儿子韩京京说:“我的骨灰要放到闽西去。”
这位老红军不是闽西人。韩京京说父亲的心愿是,“我把他们带出来了,如今不能把他们带回去,就把自己的骨灰送回闽西,告慰烈士家乡的父老乡亲”。
年8月,韩京京专程从北京把韩伟中将的骨灰护送到闽西革命公墓安放。韩京京说,闽西几百位头发花白的乡亲自发地站在路两边说,要迎接他们的“亲人”回家乡。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
6月11日,宁化县革命纪念馆解说员陈端用当地客家话和普通话演唱了当年扩红宣传的歌谣,并讲述了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扩红故事:禾口区(现石壁镇)和淮土区(现淮土镇)百姓比赛加入红军,原定招收人名额已满,由于淮土区的新婚夫妇苏芹英和张恩铜坚决要求报名参加红军,淮土区以2人的成绩胜出。
参观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后,韩京京说,他的父亲韩伟当年就是闽西苏区扩红团长,动员组织了一大批青壮年参加红军。
据统计,在年3月至年10月,宁化苏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号召,广泛开展扩红突击运动,全县13万多人口,就有多人参加革命,被福建省苏维埃*府授予“扩红”模范区,并上演了兄弟同参军、父子齐上阵、夫妻一条心的众多感人场面。
长汀县四都区圭田村的百姓把唱十月怀胎的怀胎调改为扩红歌谣《送郎当红军》,其中唱到:“送郎当红军,努力去革命,艰苦奋斗为国为民。”从年至年,长汀共有余人参加红军。该县红坊区80%的青壮年都参加红军。
老红军黄承衍之子黄永昌在宁化县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的红军街上踏寻足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剑平/摄)
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被称为“三明革命烈士第一村”。当年有户人,其中96户人参加红军,成为三明地区参加红军最多的村庄之一。
在湘江战役纪念馆,宁化县淮土镇桥头村老红军黄承衍之子黄永昌特意用从宁化带来的酒酿祭拜牺牲的闽西子弟。他说:“我父亲黄承衍虽然没有机会去了,但我代表他和老前辈们去了,算是了了父亲的一个心愿。”
黄永昌说,黄承衍于年编入红九军团通讯营,为即将从于都出发长征的红军队伍送信。由于原部队即将转移,黄承衍送信到总部警卫营后跟着警卫营一同长征,一路上九死一生。
“相对于闽西子弟为湘江战役打后卫,警卫营的战斗没有那么惨烈。否则,我父亲可能早已牺牲。”黄永昌感慨地说。
年,黄永昌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循着当年红军的脚步重走长征路。他们从宁化出发、在于都渡河,经过湘江战役遗址、遵义会议旧址、四渡赤水,翻越夹金山、腊子口,过草地,最后到达陕北。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解说员陈端在介绍宁化子弟参加湘江战役的悲壮一幕。(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剑平/摄)
重走长征路,黄永昌最大的感受是“国家变化非常大,老百姓生活好了”。在出发前,他曾担心有个别地方的道路不好,走不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红军当年长征经过的地方,已不是过去的穷山恶水,每个村庄都建设得非常漂亮,路面都硬化了很好走,老百姓的生活都变好了。”黄永昌说,“这正是红军长征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