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市里年出台了*策,
56岁的曾永中
会像很多临近退休的干部一样,
过上“离岗待休”的清闲日子。
如今,
他却忙得像个陀螺,
一刻不得闲。
村里的产业扶贫项目养鸡大棚刚刚完工,
他正忙着联系进鸡苗,
对接技术专家;
市里一家大型电厂搬迁选址
进入关键节点,
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能让“嘴边的鸭子”飞了……
曾永中,
现在的身份是
株洲市株洲县淦田镇山峡村第一书记,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
株洲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株洲县淦田镇山峡村的产业扶贫项目)
-----
-----
“招贤令”招来48名特殊村官
副处级干部当村官,这在株洲已不是新鲜事。株洲市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村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的,除了曾永中,还有四十多个。这批“高职低配”的村官还有一个共同标签:“二线”干部,即普遍接近退休年龄,已经退出所在单位领导岗位。
从“二线”领导干部变身农村“前线”攻坚队长,这种转变源自株洲市年一项干部管理探索:选拔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含退休干部、非领导职务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变“二线”干部为“前线”攻坚队长。
“形势有要求,基层有需求,现实有需要。”株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两新”*工委书记周琪如是解释这项*策的出台背景。
如今回头审视,彼时株洲面临的一个现实是,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期,恰恰基层*组织出现了发展“本领恐慌”、选不出高素质干部等尴尬难题,急需一批有能力、有资源、有意愿的同志挑起重担。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开阔视野,又有干事热情的“二线”干部成了不二之选。于是就有了当初轰动一时的到村干部“招贤令”。
株洲市工商联原副主席、调研员周继昌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曾永中在朋友的动员下,也很快递交了报名表。……报名踊跃程度出乎组织部门意料。最终,48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从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村(社区)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任职人选。
干部有了,“精准派驻”成了关键。
“*务干部进弱村、经济干部进穷村、*法干部进乱村。”周琪说,分配范围主要集中于偏远地区,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和个人优势,争取做到人岗相适、精准配对。
质疑声中干出成绩
(醴陵市茶山镇长沙岭社区,*总支书记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飞凡桥。)
放着机关干部不当,来村里当个不是干部的干部,图什么?农村条件这么艰苦,基层工作这么复杂,能不能坚持下去?随着首批干部的进村任职,质疑声随之而来。
攸县卫计局正科级干部贺正初刚下到菜花坪镇高和社区,就着实吃了一惊:这个集体经济薄弱的社区,负债高达万。同事朋友都劝他,这个地方难搞,还是走为上策!株洲市交通行*执法监督处主任科员程楚明,到醴陵市茶山镇长沙岭社区任*总支书记后,首次组织召开*员会,很多*员缺席不说,有的参会*员坐在桌子上闲谈,抽烟嚼槟榔,组织软弱涣散程度可见一斑。
尽管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但个别村的复杂程度还是让一些干部始料未及。一些原来的老村干部,自称“维持会长”,不积极不说,个别还阻挠新干部开展工作。
选派干部的价值也正体现于此,越是情况错综复杂,越能考验干部素质,越能彰显责任担当。
从机关到田间,从城镇到农村,经历过多个岗位历练的这批干部懂得,讲得天花乱坠没用,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王道。
程楚明,从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长沙岭市场搬迁入手,多方筹资40余万元,建起新的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大大提升了辖区居民幸福指数。
炎陵县沔渡镇狮头村是个贫困村,炎陵县水电局原*委委员、副局长刘国华,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兴修的水电站顺利投产,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8万元,全村成功脱贫摘帽。
茶陵县界首镇白洲村*支部书记谭才保,引领*员参与村级事务,让争取到的60余万元资金和项目产生了最大效益,新建了余平米村部和改扩建了3条公路。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当地百姓心服口服。他们开始从初期的观望、质疑,到现在积极拥护村组织书记工作。
不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观,在这批干部带领下,整个基层*员队伍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据统计,首批选派驻村干部,两年来一共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人,发展*员50人,有力地加强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共引进项目资金余万元,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家,争取项目个,带动集体经济增收万元,实现人均增收元,帮助户人实现脱贫。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实践证明,这项创新探索之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年8月,经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省*府批复,株洲市茶陵县、炎陵县符合贫困退出条件,同意脱贫摘帽,这些下派干部功不可没。”株洲市有关领导这样总结。
建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醴陵市茶山镇长沙岭社区,荷花基地产业园。)
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有了新施展舞台,同时补齐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短板,株洲市的这一实践无疑具有很强启示意义。
但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城市到农村,从指挥员到执行者,从相对清闲到忙碌,个别干部水土不服,工作没有干好,考核不过关。这些干部怎么办?
针对这一情况,株洲市组织部门建立了召回制度,对因身体、家庭原因不适宜继续任职,或群众反映不满意的,予以召回。目前,先后召回并重新选派8人。
根据当地*策,驻村干部任期一般为3年。显然,乡村振兴、基层*建,脱贫致富需要的是久久为功的韧劲,非一两个任期能够完成。但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是,随着年岁的增大,体力和精力的衰减,这些干部也渐感力不从心。采访中,面对“任期结束后是否打算继续留下来”的问题,许多干部不置可否。
如何将好经验、好做法延续下去,留下一个永不撤走的领导班子,而不至于人走茶凉、*策断档、干部断层,这成为株洲市组织部门思考的课题。
好在有的驻村干部主动做出探索。从年开始,贺正初在全县首推“本周我当值班书记”活动,让每一名“两委”成员和后备干部轮流做一周书记,下功夫帮助他们提升履职本领。
株洲市层面,在总结两年多实践经验基础上,今年4月,市委组织部出台了选派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管理办法,提出到今年年底前,把选派覆盖率提高到10%左右。文件还对驻村干部的支持*策进一步细化。例如,提高*治待遇,将干部任职工作纳入县市区委书记和市直行业系统*(工)委书记抓基层*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择优推荐为县市区委表彰人选和“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另一方面保障经济待遇。组织上及时解决到村(社区)任职干部食宿、办公等问题等。在*策扶持方面,建立派出单位与选派干部任职所在村(社区)对口联系制度、组织部门*费扶持*策和项目倾斜措施,每年为选派干部任职所在村(社区)提供每村至少3万元经费和1个项目支持。
“通过这样的措施,希望能真正让驻村干部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周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