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排左起第四人为秦中一(照片提供者)
界首县梆剧团 年元月筹建,3月招收学员48名,名为“少年豫剧团”。年与县文工团合并,易名“界首县少年梆剧团”。年,改名为“东方红文工团”。年,正名为“界首县梆剧团”。该团先学习梆剧传统唱腔和基本表演技术,练京剧身段和武功,边学习边排演。小学员经过18天即可演出大型梆剧《劈山救母》。是年10月向阜阳地区汇报演出了《打金枝》、《拷红》、《断桥》等剧目。年,剧团又2次参加阜阳地区戏曲会演自编现代戏《深山探宝》、《杨小寨》,获演出奖。至年,仅4年时间就排出剧目多个,演出场。在外地流动演出时,屡获锦旗、匾额。并收到表扬信件封,被誉为“淮北一枝花”,群众称为“娃娃团”。《安徽日报》、《文化报》、《合肥晚报》、《拂晓报》都曾多次报道赞扬。
年,“社教”运动开始,历史剧、传统剧禁演。剧团赶排突出阶级斗争内容的现代戏为运动服务。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遭受浩劫,价值数万元的服装,道具等付之一炬。年演员大批下放,仅留演员9人,乐队5人。
至年,剧团又收学员40人,此后,剧团上演“革命样板戏”。年排演现代戏《支农线上》获地区一等奖。年移植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获地区一等奖。
粉碎“四人帮”,迎来戏剧的春天,“双百”方针又得到了落实,剧团复苏逢生。老演员重返团内,又吸收一批新演员充实剧团阵容,添置服装、道具、布景,大大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除演出优秀传统剧目外,又赶排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新编历史戏等。不仅拓宽戏路,满足了人民群众如饥似渴的文化生活,还大大提高演员的表演能力。年演员王永达自编历史剧《西汉风云》获地区剧本二等奖,优秀演出奖。翌年《西》剧赴省建国30周年文艺调演获剧本二等奖。吕承祖获音乐创作二等奖,徐枫获导演三等奖,方佳兰、芦子印、宋殿祥、王永达获演员二等奖,潘娥荣、单爱民、段国义、朱明章、荣秀英、高卫东、张艳秋获演员三等奖。年,上演了杨保珍和赵安创作的现代梆剧《凤还巢》,歌颂了*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翌年参加地区戏剧节演出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年,剧团参加省首届艺术节,《凤》剧获得剧本三等奖,演出三等奖。省电视台对全剧录像,向全省播放。
界首少年文工团 年9月,成立“界首县少年文工团”,学员来自中小学及师范的学生,演出剧种有道情戏、曲剧等。年,排演新老剧目40多个,巡回临近各县及淮南市、合肥市等地。演出剧目深受观众欢迎。年与少年豫剧团合并。
图片来源:界首市地方志办公室
文字来源:《界首县志》
扫描录入: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