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港储电一体化项目。
福州日报记者林文婧杨莹通讯员陈清丽图片由记者叶义斌提供
从一穷二白的小渔村到省定老区贫困乡,再到令人瞩目的可门港区工业重镇,不到而立之年,连江县下宫镇顺利完成“三级跳”,成为推动连江发展的一块新“高地”。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福州”的发展战略。从此,连江开始向海进军,挺进深蓝。
为了更好逐梦,年9月,连江从坑园乡划出下宫、厦一、上宫、大洋、松皋、江湾、初芦、可门和新辉等9个行*村(21个自然村),设下宫乡,辖区土地面积25.3平方公里。
从此,地处连江黄岐半岛西北部、拥有45公里海岸线的下宫,积极投身“海上福州”建设,迎来了可门港开放开发的热潮。27载风雨兼程,27载砥砺奋进,今天,下宫又迎来了撤乡设镇的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宫人正充分发挥临海临港优势,前瞻布局、科学规划、抢抓机遇,厚植“项目强镇、产业富镇、生态立镇”发展理念,为连江争当“海上福州”建设排头兵贡献下宫力量!
连江县下宫镇。
善打硬仗
顺境逆境干劲不减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下宫镇,随处可见繁忙的建设景象,发展热潮迎面扑来。
在下宫镇*委书记林家喜的办公室墙上,年重点项目分解表赫然在目,72个项目涉及临港产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等领域,辐射省、市、县、乡各级。除了项目名称、级别及建设进度外,项目责任人和项目经办也一并列出。
林家喜介绍,挂图作战后,下宫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任务12个,目前已完成11个,总投资12.95亿元。完成省、市、县重点项目申报总数21个,比去年新增10个;在建及计划新开工项目数20个,比去年新增10个;“一抓一促”行动中,已完成开工项目6个(任务4个),竣工项目3个(任务2个),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亮丽业绩的背后,藏着下宫干群戮力同心、抢抓机遇、久久为功的身影。
位于罗源湾南岸的下宫,曾是省定老区贫困乡,群山环绕,沟壑纵横,21个自然村分散各处山头,漫长曲折的小路连通着各个村庄。要发展,靠什么?
“可门可门,皆有可能;下宫下宫,马到成功。”这是可门港大开发后,流传在下宫的顺口溜,当地群众对发展的愿望简单直白。
可门港,这个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所描述的“东方大港”,历经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承载福州乃至福建东北部发展的临港工业重地。一批世界强或中国强企业在这里相继落地、开工建设。
“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林家喜说,建乡以来,下宫人辛勤躬耕海洋,但囿于陆上交通不便和长期作为海防前线,天地小得只有大海、渔获、舢板和群山、农田、牲畜,一度是连江最欠发达地区之一。可门港的大开发,让大伙儿认定了这个“金娃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啃”下的第一块骨头便是征地征海。彼时,因为大开发,港口要疏通航道,企业要建设用地,征地征海不可避免。到年6月,下宫在历经3年谈判、签约等工作后,仅用4个月就完成海陆征迁面积60万平方米,创下全省征迁时间最短、征迁面积最大、涉迁理赔总额最高的单次海上征迁纪录。“那时,谈判到凌晨的事时有发生。”彼时还是下宫乡长的林家喜说,不少*员和群众代表带头把自家涉迁房拆了,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第一仗打得漂亮!下宫荣获连江县年度综合先进单位、综治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3项荣誉,当年绩效荣列全县第一。
尝到奋斗的甜头后,发展也随之驶入快车道。下宫*委*府延续这股创业精神,乘胜追击,探索突破,举全镇之力谋发展,全力服务神华港储电一体化、南方石化、福建可门物流、福能万业和华电储运等总投资逾亿元的省市县重点项目,大力发展临港经济,誓让“生地”变“熟地”,“熟地”变“宝地”。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林文婧杨莹
厦宫红军纪念公园。
敢为人先
创新开拓常抓不懈
立冬时节,登高放眼松芦湾(松皋、初芦、江湾3个村)海域,各色浮球各自为阵,在湛蓝的海面上随波沉浮,蔚为壮观。
可别小瞧这片海上牧场,北纬26度的绝佳位置注定成为黄金鲍鱼养殖带,加之水质优良,温度适宜,是鲍鱼的理想栖息地。
“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也可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唯有不等不靠,创新开拓,‘无中生有’,才能从固有的*策与现实冲突中找到突破,寻得更大发展。这是靠海吃海的下宫人深谙的道理。”下宫镇镇长汤国登介绍,进入21世纪后,下宫干群在探索聚桨为犁、摆脱单一捕捞经济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以鲍鱼养殖为龙头的海上规模化养殖产业迅速崛起,使下宫不少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进而全面带动了海带养殖、饲料、海产成品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兴旺。
创新因子继续蔓延。从0元到万元,松皋、初芦、江湾3个鲍鱼核心产区村从年起,花了3年时间,实现村财收入总额的飞跃式突破。今年,3个村的村财收入总额预计可达万元。
这得益于下宫镇*委*府一手抓产业发展,打好“优势牌”,做大做强鲍鱼产业;一手抓资本运作,实行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化运作,让村财“活”起来,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年起,下宫在全县首创,以推进海上规范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实行养殖海域分片承包,设置规范化养殖示范区台,同步延伸规划松皋、初芦、江湾公顷养殖海域,通过区域化设置散户养殖区和集中养殖区,其中散户养殖区以0.5元/平方米的标准租给本村养殖户,20个村集体标准海区以8万元/区标准公开对外发包出租。
“规范化养殖后,多了好几条航道,刮擦、碰撞等海上交通事故再也没有发生了,而且水质也变好了,鲍鱼质量更有保证。”从事鲍鱼养殖近20年的江湾村养殖户廖修锦当年就租了近8万平方米,“这些租金还能给村里老人发福利,我们都很支持”。
据了解,*府通过有效合理设置养殖台区、更换新型环保塑料浮球等举措,鲍鱼产量和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松芦湾海域年产鲍鱼近3万吨,占连江鲍鱼总产量的60%,占全国鲍鱼总产量的18%,是连江被评为“中国鲍鱼之乡”的重要支撑点。好产品收到市场抛来的秋波,养殖户因此鼓了腰包,足了干劲;通过台区转租,村财收入实现“从零至百万”的跃升。
乘胜追击谋发展。汤国登介绍,下宫镇已注册了“松芦湾”品牌,对标阳澄湖大闸蟹,成立连江鲍鱼养殖交流协会,实现当地养殖户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眼下还着手招商引资,计划建设占地亩的鲍鱼交易专业市场,鲍鱼体验馆也规划在内。
借着“海上福州”建设热潮,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下宫人继续开拓创新。
年11月15日,在下宫镇初芦村首批水域滩涂养殖证颁证仪式上,电子海区管理图随着首批水域滩涂养殖证颁发到养殖户及村两委手中,下宫全面开启创新海域管理,智慧渔业模式。手机上安装“下宫水产养殖网格化管理系统”后,养殖户从手机上能看到自家海域情况,防范“入侵者”;工作人员通过定位,实时监测海域,遇到纠纷,可一键直达对应海区,工作效率再提高。
上宫溪防洪排涝工程途经上宫村、大洋村。
科学谋划
“蓝色经济”潮涌向前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撤乡设镇将给下宫带来哪些利好?下宫又将如何乘势而上?
站在下宫规划图前,林家喜表示,将以撤乡设镇为契机,继续践行“海上福州”战略,做好临海临港大文章;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可门港开放开发,助力可门打造亿吨巨港;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引入更多优质硬核好项目、大项目,做大经济盘子;做好产业提质工作,创新发展路径,继续探索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充分激发“蓝色经济”活力,带旺鲍鱼全产业链,打造全国闻名的鲍鱼产业“下宫样板”。
心无旁骛抓落实,奋发有为担使命。汤国登说,下宫红色文化深厚而博大,经济发展韧性、活力、后劲稳步增强,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当前正抓住可门港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希望有更多有志青年和有为乡贤在下宫这片蓝色海洋与红色文化交织的热土上,奋斗青春、建功立业,共同书写新时代下宫建设新篇章。
展望未来,下宫镇将坚持科学谋划,发扬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助力连江掀起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热潮,让更多人看到这位后起之秀的强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
“松芦湾”海上牧场。
精心布局
品质品位不断提升
近日,连接下宫镇区和松皋村的厦松隧道全线贯通,预计明年7月通车。这条总投资约6亿元的隧道呈东西走向,西起通港大道三期,东接滨海大通道规划支路,途经下宫镇厦一、松皋两个村。
“通车后,下宫镇区至松皋村路程将从1个小时缩短至10分钟,不仅大大方便群众生活出行,更重要的是,切实打通了养殖户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为下宫乃至黄岐半岛渔港经济区开辟便捷高效的通道。”下宫镇人大主席、厦松隧道项目负责人赵鸿表示,该隧道既打通了群众出行的“中梗阻”,也连接起消费者的“饭桌”与养殖户的“钱袋”。
从“蜀道难”到“俱欢颜”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且陆海兼顾。下宫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为契机,建成总投资4.65亿元的通港三期道路和投资1万元的下宫滨海路为龙头的骨干路网,真正融入连江县城半小时生活圈;设计松皋至江湾、江湾至初芦、松皋至奇达等道路,实现沿海通道大贯通。可门港铁路支线已建成通车,与温福铁路对接,使进入可门港区的货物能更加便捷地海运出口或运往内陆地区。全速推进初芦、江湾陆岛码头,以及松皋和渔村、江湾、初芦等二级渔港项目,逐步形成环下宫水陆运网,进一步提升“松芦湾”运输吞吐能力。
交通提速助推产业加速落地,城镇品质也因此得到提升。近年来,随着大项目接二连三落地可门港,数十项民生项目建设同步推进,迅速刷新着这个渔乡的面貌。宽敞整洁的村路、鳞次栉比的小楼、簇新的镇级卫生院、现代化的幼儿园、设施齐全的中心公园,以及散落各处的绿化景观、老人活动中心、革命历史纪念馆、百米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不一而足,让越来越多人有了相同的感受:渔乡越来越有“城市范”了。
“谁能想得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好生活。”行走在绿意盎然的大洋村村道上,吴坛秀笑容满面。20年前,她从老家宁德嫁到大洋,成为大洋从穷山恶水“蝶变”为省级美丽乡村的见证人。吴坛秀感触地说:“嫁过来的时候快哭了,山路绕了一圈又一圈,晕乎乎终于到了,想上个卫生间却找不到地方。当时,年轻姑娘不愿嫁过来,本地青年总想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人气越来越旺,大伙儿收入也越来越多。”
见证下宫蜕变的还有下宫镇林业站负责人陈华标。年近六旬的他是下宫建乡的第一批干部,一干就是27载,将全部青春与热血挥洒在此。“看着下宫从靠山、靠海、靠天吃饭,到如今产业兴旺、群众生活富足,镇容村貌焕然一新,我很自豪,要在这里干到干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