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安徽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5大发展理念,以“双千双百、四区同创”为目标,加快了创新发展步伐。高新区已形成打造一座科创城、发展5个科技园、带动9个双创园的“159”发展格局,以循环经济为主导、营养健康和机械制造为支撑的“一主双优”的产业格局,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两新”产业培育壮大并重,不断强化经济运行调度、*策扶持、企业服务和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斩获国家级荣誉16项,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趋势,按照国家、省、市部署,界首高新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经济发展,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全市工业经济在受疫情冲击后呈现平稳回升、逐步向好的良好态势。
园区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是规模总量提升快。“十三五”以来,界首高新区企业规模快速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79家增至2020年度269家,是2016年的1.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518亿元增至2020年度630亿元,是2016年的1.2倍。2020年前三季度,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58.7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4.6%,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8.3亿元,同比增长5.93%;完成工业税收10.4亿元,占全市财*收入的49%;高新区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119家,是2016年的1.5倍;产值超10亿元企业8家,并有1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实现界首市乃至阜阳市历史新突破。二是发展速度迅猛。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年增速均超10%,工业投资增年均增长20%以上,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三是产业质量提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6年的150亿元增至2020年度的310亿元;高新产值由2016年的145亿元增至2020年度的290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两新”产业完成产值437.1亿元,占该市工业产值总量的90.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229.3亿元,占该市工业产值的47.3%;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07.8亿元,占该市工业产值的42.9%。预计全年可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30亿元、实现工业税收20亿元。界首高新区连续3年进入安徽省开发区综合考核前三十强,其中2019年度位列第7位。
特色产业格局良好,发挥标杆引领示范。一是产业特色鲜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已形成田营科技园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西城科技园铝基复合材料、光武和北城两个科技园再生高分子材料三大优势细分产业,4个循环经济科技园各具特色,产业各异。二是发展成效明显。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具有规模大、从业人员多、产业链条长和技术创新强“四大优势”,已生发出资源、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五大效益”,其中2020年1~9月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350亿元,占界首市总产值的72.2%,成为界首市实现工业强市战略和奋力崛起的主导力量,在安徽省乃至全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品牌效应显现。高新区立足特色、塑造品牌,实现再生资源产业领域国家基地建设全覆盖:通过科技创新,已实现再生铅产业向动力电池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了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再生塑料产业向高分子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了国家火炬界首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实现粮机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获批国家火炬阜阳界首高新区粮食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农机)装备试点;实现再生铝产业向铝基新材料产业转型,正在加速创建国家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高新区先后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三品”战略示范市、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17块国家级牌子,为国家高新区创建和界首产业的集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规划编制先导重点突出,“产城融合”步伐明显加快。一是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品质慢城乐居界首”城市发展理念,聚焦国家高新区“科技、绿色、新城”发展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指导建设的发展思路,按照集约集聚、绿色安全原则,注重规划、建设、管理和新理念融合,先后与中规院、中建院以及清华同衡、上海城乡院等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合作,启动高新区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发展规划、工业项目技术管理规定编制,高新区四级规划编制体系初步建立。二是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坚持融城入园、特色定位、高标准建设,以融城大道、养城大道为主干道,已规划两纵六横的产业发展环线,规划总面积达88.48平方公里。实施总投资28.3亿元的高新区基础设施及附属工程,高新区建成区域已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园区公共服务机构及商业综合体等配套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目前,高新区已构建1个以科技研发、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为重点的科创城,5个主导产业鲜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科技园,9个为科技园作产业配套的双创园的“159”园区梯次空间发展格局,有效解决了工业分布散乱、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不高、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高新区正在由工业园区建设模式逐步向集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生态公园等一体的城市新区建设模式转化。“界首即高新区”的未来发展共享理念和共识已经形成。
改革创新氛围浓厚,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在体制创新方面,高新区积极探索实践,“1+5+9+N”发展格局和“一办六局三中心三平台”的体制格局的基础上,高新区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投融资委员会、规划建设委员会、投资促进委员会、财经和预算委员会等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与监管机制。
高新区注重加强财*金融管理体制创新,于2019年7月获批了国家金库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库。2020年5月成立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界首市分公司。界首市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安徽省率先成立科技业务部,与省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纳入新型*银担体系的同时实行联动分保机制。
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生态体系建立健全。一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丰硕。高新区有高新技术企业近100家,其中天能、中能、南都被评为安徽省百强高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7家,获批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2家。高新区正在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先后获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2个,获批省级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举办界首市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拉等创新创业活动,先后有23个企业项目进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其中获得全国新材料组二等奖1项。二是创新创业“双创”载体提档升级。围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先后组织企业申报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8家,获批阜阳市首家新型研发机构1家。高新区围绕企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建设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星创天地,获批皖北首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形成“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围绕企业服务,着力加速科技服务平台发展,建设1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专利代理机构,1家省级公共检测平台。三是企业人才队伍茁壮成长。高新区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已有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人入选国家农业农村创业导师;有3人入选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8人入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获安徽省技能大奖,入选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个,入选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个,入选皖北产业创新团队13个;8人入选阜阳市领创工程,1人入选阜阳市杰出人才奖,入选阜阳市产业创新团队4个。来自高新区的全国劳动模范黄振,11月25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受到隆重表彰载誉而归,受到了家乡的一致热烈欢迎,目前正在高新区开展宣讲报告活动。
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在强化企业服务理念、注重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特别是注重强化*策服务。在*策制定前,广泛梳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聚焦企业所需为*策制定目的;在*策制定过程中,让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在依法合规下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突出*策的实效性;*策文件印发后,及时落实兑现到位,力求更好地发挥*策支持发展作用。今年初,高新区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帮助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高新区及时制定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工业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策》22条措施及《关于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策》五大项18条奖补新*策,在全市每年安排5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基础上,2020年追加2亿元抗击疫情、支持工业发展的专用资金,支持企业健康发展。2020年前三季度,高新区已兑现企业固定资产奖补资金5222万元,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奖扶资金14981万元,地方财*贡献奖励资金3544万元,总计25956万元,支持45家重点企业升级改造发展。同时,界首市还出台了《界首市科技创新资助奖励暂行办法》《界首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1+X+Y”支持企业发展*策体系。
高新区强力打造优越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商关系。坚持“支持不指导,帮忙不添乱”,践行“企业需要时立马出现,企业不需要时远在天边”的企业服务理念,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让企业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在服务企业发展中,界首市在安徽省率先依法推进行*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梳理优化办事流程、规范工作机制、减少申报材料、压缩办理时间,努力实现“拿地即开工,最好不见面”。目前,已经实现用地规划许可证半天办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一天办理、竣工核实两天办理,做到了在工业项目审批“见字签字,见章盖章”;积极推进高新区省级开发区赋权工作,进一步完善机制,便捷企业,目前已初步梳理权力清单77项。高新区坚持深化开展“四送一服双联”“进访惠聚”“三个在企”“企业家沙龙”等活动,精准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推进企业参与*策制定,不断创新企业服务方式,打造企业服务品牌。
高新区坚持树牢“招商第一、项目为王”的理念,实践“问、磨、盯、钻”招商四字工作法,先后面向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精准招商800余次。其中,2020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机遇,新引进项目39个,总投资达96.46亿元。高新区的项目招商主要针对主导产业的强链延链补链需求,先后招商落地重庆瑞琦高性能改性再生塑料及塑胶管道系统项目、浙江南都新型铅碳储能电池项目、浙江南都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骆驼集团再生铅深加工和汽车启动电池项目、浙江金富春集团再生仿羽绒项目等一批大型项目,对园区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产业质量加速提升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6月21日,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暨安徽省第六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高新区田营科技园举行,其中,界首高新区有3个工业项目参与本次集中开工,共计投资额43.4亿元。
高新区积极践行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主动对接交流,寻求合作。先后举办上海-界首塑料资源再生利用创新与产业合作对接会、界首(上海)投资环境说明会、2019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高端峰会论坛、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循环经济现场会、“智汇界首·创领未来”2020中国长三角青商峰会、2020(第五届)全国改性塑料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第一届长三角改性塑料产业发展峰会等高端系列活动,共商促进长三角地区循环经济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务实举措。二是定期走出去。积极协调对接高校、高端平台,进一步承接优势创新资源和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园区企业转型升级。先后与杨浦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信隆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等多家机构、平台及科研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400余项。加快高新区离岸科创中心建设,助推高新区放眼世界、对接高端科创资源。中国·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已于2019年12月3日在上海挂牌成立并投入运行,成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来,首个在上海市设立离岸科创中心的县级市。目前南京、北京、深圳、合肥离岸科创中心正在筹建中,有望2021年上半年挂牌运行。
高新区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建,抓好*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建带工建,凝聚发展合力,促园区高质量发展。高新区*工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开办“红色课堂”,组织部分非公企业*支部书记、*务工作者以及*建指导员赴本地或外地先进*支部进行参观学习交流,借鉴经验,梳理*建亮点和特色,理清思路。目前正重点打造天能、强旺、天鸿*支部*建工作品牌。开展“流动红旗”*支部评比活动,通过创优争先,推动各级*组织在指导企业抓*建、帮助企业解难题、助力企业谋发展上发挥作用。现已评出组织队伍强、制度机制强、创新工作强和服务效能强“四强”“红旗*支部”6个。在非公企业一线*员职工中开展“红星工匠”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一线*员职工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热情。目前已评选“红星工匠”10名。聚焦*治引领、光辉历程、“*建+”等三个部分,建设215平方米“高新*群驿站”,全方位呈现高新区*建工作发展历程和创新特色,通过“*建+”模式,助推非公企业提高*治引领力、市场竞争力、内部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界首高新区下一步,界首高新区将结合“十四五”规划,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机遇,按照国家高新区“科技、绿色、新城”发展理念,加强高新区“以升促建”,以“双创高地、产业新城”为目标,凝聚高质量发展要素,高效承接产业转移新机遇,凝心聚力,创新发展,搭建产业新高地,共筑高新科创城。中国有色金属报了解更多有色金属行业资讯请访问中国有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