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邮
TUhjnbcbe - 2024/5/14 18:00:00
怎么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509/m2p3200.html

一、城市概况

高邮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以北、淮河流域下游,隶属扬州市,东邻兴化,南连江都,西衔金湖、天长(安徽),北接宝应,市域总面积平方公里。

高邮因秦王嬴政筑高台、置邮亭而得名,有着年文明史、年稻作史和多年建县史,是全国多个市县中唯一以“邮”为名的城市。现有文物古迹众多,历史遗存丰富,目前拥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座、江苏省第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今高邮城址是江淮平原河网沼泽中的一块高地,城东北7公里处的龙虬庄遗址考古发现证明,距今年前这一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和水稻种植。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高邮因地处扬州北而成为邗沟所经之地。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高邮因之得名,从此成为驿道和运河水陆交汇的聚落。

汉代,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年)置高邮县,属广陵国。高邮成为江淮间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要邑。史载,高邮此时设有学官和高邮亭。东汉末年,战乱连年,江淮一带为战争之地,高邮境内荒无人烟。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年)高邮县废。

晋代,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年)重新置县,属广陵郡。

南北朝时期,改设广邺郡、神农郡。

隋代,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年),征集包括高邮在内的淮南十万余民众,疏浚邗沟,“河畔筑御道,树以柳”,邗沟高邮段在邗沟主航道的地位日益突出。

唐代,高邮县境有居民六万户,高邮城区规模进一步拓展。太宗贞观元年(公元年),高邮始设县学。宪宗元和三年(公元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在高邮境内筑平津堰,以调节水位,防水患侵害。僖宗年间(公元—年),僖宗弟举直禅师在高邮建镇国寺,圆寂后其弟子建成镇国寺塔。

宋代,开宝四年(公元年)置高邮军,诏文称:“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知军高凝祐始筑高邮城池,四围皆有壕堑。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年),因高邮战略地位显要,升高邮军为承州,辖高邮、兴化二县。淳熙十二年(公元5年),郡守范嗣蠡建楼于四门上。嘉定七年(公元年),在四个城门外增设库城(瓮城),使其防御功能更为完备,命名高邮城为盂城。

元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年),升高邮军为高邮路,辖境包括今高邮、宝应、金湖、兴化等市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年),改高邮路为高邮府,辖高邮、兴化、宝应三县。至正十三年(公元年)五月,张士诚率农民起义军攻克高邮,次年正月在高邮承天寺内称王,国号大周。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年),知州黄克明将旧城用砖包砌加固,城墙上增砌雉堞,在原军衙地基上兴建州署衙门,并陆续重建学宫,扩建杏坛,新建青云楼等。洪武八年(公元年),在南门外(现馆驿巷内)设盂城驿。嘉靖三十六年(公元年)驿站毁于倭火,隆庆三年(公元年)重建,并开设秦邮公馆。万历三十四年(公元年),知州衷诗章建成净土寺塔。天启三年(公元年),市民王自学等自发筹款,在高邮城墙东南角之上建成奎楼(魁星阁),形成“双塔一楼一台”(镇国寺塔、净土寺塔、奎楼和文游台)的特有景观。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在高邮城外建造护城堤数百丈。康乾二帝南巡,经过或驻跸高邮达12次,督察河工,视察灾情,留下了历史遗迹“御码头”。清代高邮驿站走过它的鼎盛期,逐步走向衰亡。由于现代邮政的发展,驿站传统功能逐渐丧失,至年裁驿归邮。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邮城乡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城乡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年京杭大运河全线疏浚拓宽,运河高邮城区段裁弯取直,在东堤外另开新河,切去高邮城西侧一部分,镇国寺塔从此耸立于河心岛上,形成河心有岛、岛上有塔这难得一见的景观。城区建设步伐加快,至年面积增加到6.1平方公里。近年实施“保古城,建新城”发展战略,至年城区面积已达39平方公里。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一)“龙虬庄文化”是江淮地区史前文化的杰出代表

龙虬庄遗址位于我市城区东北7公里,地势低洼,四周环水,总面积平方米,是江淮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先后四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处,灰坑35个,墓葬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余件,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制作精良。尤其是有余粒炭化稻在遗址的各个文化层发现,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年前,栽培地区从长江以南划到了淮河以南。同时出土的陶片刻划符号具有文字符号特征,早于甲骨文且至今释读不一,在全国展览时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二)高邮是中国最早见证邮驿制度的重要城市之一

高邮,因邮而名,见证了我国最早统一邮驿制度的建立。据《高邮州志》记载,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年)并楚之后,在春秋邗沟的中点“始筑高台、置邮亭,因名高邮,又名秦邮”。两年后秦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把战国时各国的“遽”、“驲”、“置”等不同名目统称为“邮”,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有关通信的法令——《行书律》,修建辐射全国的八大驰道,沿线30里设一传,10里设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使过去以专使通信为主的邮传方式改为以接力通信为主,标志着中国统一邮驿制度的正式建立。

(三)湖、河、驿、城相融共存的格局风貌是运河沿线独有的自然人文景观

高邮地区从古泻湖逐渐成为平原后,仍留下一些小湖泊,经过长期演变,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公元年)后连为一体,形成今日“粘天无壁”的高邮湖。高邮湖水域总面积平方公里,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江苏省内第三大淡水湖。

四、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

高邮古城历史悠久,先民的遗泽不仅为高邮铸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留下了一处处闪烁着古代灿烂文明的历史遗存。高邮境内有各级各类文保单位9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保单位83处,另全市范围内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35处,公布的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52处,第二批历史建筑60处。可谓“上下七千年,代代有遗存”,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慨叹:“高邮文物,号称名区。”高邮不可移动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齐全,级别较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井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五、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邮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文化多元,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高邮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其中:高邮民歌被列入国家级名录;秦邮董糖制作技艺、界首茶干制作技艺、杖头木偶、临泽高跷、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菱塘回回习俗等6项被列入省级名录,35项被列入市级名录。

六、历史文化街区

高邮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以漕运、邮驿文化为代表的城南历史文化街区,以当铺商业文化为代表的城北历史文化街区和以水乡居住文化为代表的城中历史文化街区,三个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范围面积合计18.3公顷。

(一)城南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位于高邮老城区南部,核心保护区面积6.3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6.3公顷。街区保持着较好的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南门大街、馆驿巷、运粮巷、盐塘巷、詹家巷等街巷一直保持原有的走向与尺度。街区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盂城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建筑5处,均保存良好。

(二)城中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位于高邮老城区中部,核心保护区面积4.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5.8公顷。街区保持着较好的河、街、巷、院传统格局,中山路、焦家巷、百岁巷等街巷保持着原有的走向与尺度。街区内现有王氏故居、纱帽厅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建筑9处,均保存良好。

(三)城北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位于高邮老城区北部,核心保护区面积7.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36.6公顷。街区现存格局完整,肌理清晰,较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明清以至近代高邮传统生活居住状况和市井风情。街区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高邮当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历史建筑21处,均保存良好。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