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界首天棚街的变迁,有没有勾起你的记忆
TUhjnbcbe - 2023/9/27 18:16:00

年,抗战开始,次年津浦、陇海两路为敌侵占,地处豫皖边区的偏远小镇一一界首成为前后方交通孔道,平、津、宁、沪货运,亦赖由此地输入内地,军商麋集,畸形发展。起先作为沦陷区进入内地的第一门户,复而成为豫皖边区文化、*治、经济中心。

抗战前,界首位居临泉刘兴镇以北、太和以西、沈丘皂庙镇以东,为豫皖两省沈太临三县交界处的一个小集镇,默默无闻。三镇南以沙河为界,东西北三面以寨墙为界,四周一片平原沃野。年12月,三镇当局鉴于当时皂庙镇的外部防护壕完成,界首寨墙已失去原有的屏障作用,而且占地面积大,阻隔了界、皂两镇的交通。于是发动三镇民众和起卸公会全体工友,将寨墙拆除,用土垫沟,平填地基,开辟为街道,排除了两镇之间的隔阂,方便了两镇民众之间的交往。该街建成后直贯南北,全长米,街宽7米有余,街东属皖界首,街西属豫皂庙镇。

年4月,沙河警备司令李铣、副司令王君培二人开始监督在新辟的街道上建造房屋。当时的建筑规模虽不比今天的高楼大厦,却也规格统一。要求沿街两旁的房屋均盖成二层楼房,上用瓦盖,檐4.16米,且房屋的宽度、长度、高低、用料都要一致,每户门面二至三间,户与户之间隔以砖砌硬墙,统一用木制门板,两厢的柜台高低一样,山架样式统一,但院内陪房可自由建筑,整条街上共建房余间。虽简陋朴素,但整齐划一,实为当时界首最新最大的建筑群。

街道上空以毛竹为架,用芦席覆顶搭棚,使之相互衔接,白天行在街中,抬头不见天日,故俗称“天棚街”。可真正的街名却是以三个军团总司令的名字命名的。南段以国民*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名命名为恩伯街,中段以国民*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名命名为柱国街,北段以国民*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名命名为大庆街。年,该街再次更名为致中街,以沙河警备司令部社会服务处处长、作曲家丁致中名命名,分为南北两段。

当时界首纵横街道有七十多条,而首推致中街最具代表性,最为繁华。每当夕阳西下,玻璃街灯,映红街道,灿烂辉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与上海的公共租界堪称媲美,使界首成为抗战时期闻名遐迩的“小上海”。街内各种商号商行店铺有多家,其中以经营京广百货的店铺为最多,计89家。百货商行以四川人邢子甚经营的达川商行最大,它是年由川汉商行分支出来的,租赁张复初的五间门面,前后院共六十间。另外还有黄春仲经营的润生祥、赵国成经营的同盛合百货店。

百货经营者之所以多,一因可获倍利;二则货源多来自毫州、商丘等较近的渠道,品种有化妆品、钟表、眼镜等。布店有32家,货源来自河溜、龙亢,少数土纹布产自本地。界首三镇华服甚多,财*机关职员之眷属、舞台之坤伶、书寓之妓女等,夏葛冬裘,文绣满身,使布店生意兴隆,大黄庙人王应祥的同丰、肖殿邦的信和等布店获利三分以上。文具纸张店18家,来自正阳关的毛边纸、连司纸货色齐全。卢养性经营的毛笔店,巩县人开设的文天纸张店获利颇厚。

三镇在医院(由朱仲愚创办),随着卫生业务的推行,一些小药房、诊所也应运而生。致中南街南头路东有周口人医院,主治内外科,医院但规模极小,仅有病房四间、病床六张而已。还有卢爱麟开办的棠棣诊所,本地人王春岩经营的康生西药房也都在致中街上。

当时的富商大贾在经济发展、生命无虞的情况下,对时髦的穿戴追求也更甚了。三镇成衣店多达30余家,而致中街上就有9家,其中有徐敬荣的华昌成衣店,段振久的振兴成衣店等。成衣多以纺绸、香纱为料,做工考究,式样新颖,倍受青睐。在致中南街南首靠近沙河渡口的地方,为便利货物的起卸,本地人徐春廷经营的德大盐粮行,河下船户张瑞臣经营的复生盐粮行就坐落于此。致中南街中段路东由郭士瑞经营的华昌果店,路西由郭晓初经营的一品斋果店,很受群众喜爱,其点心品种繁多,制作精细,味美可口,至今仍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

熟食业以希来饭庄为最大,三义斋为最经济。致中南街北首路西由孙盛群经营的公园饭庄也颇有名气。致中北街北头路西,由河北保定人卢云阁开办的碧罗春茶叶店,是当时仅有的二家茶品业之一,其货源来自六安。致中街上还有许多小型手工业加工厂。另外还有霍邱人张道丰的制镜厂,肖好礼的泰和织布厂,黄景伦的手工烟厂,阎洪文的制皂厂,杨松林兄弟与刘保三合营的三友鞋店等。

这些小厂中生产的日常用品,进一步丰富了三镇的贸易市场,推动了经济发展。这条街中的商行全为私营,大部分由军队和官方人员开办起来的,得益于军*驿运的便利,货源充足,商品齐全。

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后,富商大贾、难胞纷纷返回故里,盛极一时的“小上海”在短短两个月内急剧衰败,真切体现了战时的经济是昙花一现的畸形繁荣。年,界首解放,致中街三易其名,改为解放一、二、三大街该街。在历经五、六十年的风雨变迁之后,不仅保持了旧街原有的风貌,而且益发繁荣。今天,人们与新天棚街相对照仍沿袭旧称,叫它“老天棚街”。

资料来源:《小上海岁月》录入:柴进

老街摄影来自王东军,木刻版画来自《界首一览》

1
查看完整版本: 界首天棚街的变迁,有没有勾起你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