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型剖面及图件资料
a.岩石及地层范围
排碧剖面出露地层为敖溪组的顶部及其上覆的厚度大于.5m(未测到顶)的花桥组,为一套暗色的碳酸盐岩系列,彭善池等()将该剖面划分为39层。
图1.4.1排碧剖面及其内部界线层型露头野外照片
敖溪组属传统划分上的中寒武统,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该剖面中出露的敖溪组顶部厚15.26m(未见底),下方为厚12.96m浅灰色白云岩,上方为厚2.30m的白云岩与黑色炭质页岩互层。
花桥组跨越中寒武统和芙蓉统,可划分为两个大的岩性段。在剖面中出露的花桥组自底部往上m处主要是黑灰色薄一中层状白云质、钙质泥岩,纹层状泥晶灰岩,夹有灰色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晶灰岩;从花桥组底部的m处向上,在相类似的背景岩层中出现了碎屑流成因的砾屑灰岩夹层,通常10m左右厚度内便有一层夹层,单层厚度为8-30cm,往上这种砾屑灰岩夹层逐渐增多,单层厚度也有所增加;从距底.60m向上,通常数米的地层之内便有1-2层砾屑灰岩夹层,有的夹层的单层厚度甚至可达1m以上。
湘西和湘西北武陵山区的寒武系中上部的岩石地层,在原先湖南省区调工作的划分中自下而上为敖溪组、花桥组、车夫组、比条组、追屯组(或其相变沈家湾组)。敖溪组和追屯组是白云岩地层;花桥组、车夫组和比条组均为灰岩。年,PengRobison对武陵山区的寒武系中上部岩石地层系统做出了修订,将原灰岩相的花桥组、车夫组和比条组合并为广义的花桥组,上下分别是白云岩相的追屯组和敖溪组。
b.GSSP层型界面
排碧阶的“金钉子”的层型界面,即寒武系芙蓉统和排碧阶共同的底界,是含全球性分布的网纹雕球接子三叶虫(Glyptagnostusreticulatus)的最低层位,位于排碧剖面花桥组底界之上的.06m处。G.reticulatus的首现点位,位于该剖面的第37层内。在该剖面的.5m-.5m之间,有5层侧向延伸不连续的灰色至深灰色砾屑灰岩夹层,其中细粒灰岩中常见三叶虫,砂屑灰岩中不产三叶虫。排碧剖面从敖溪组最顶部(浅灰色白云岩)起测,沿国道的北侧由西向东实测,剖面经过一系列近乎连续的公路开凿面到小的采石场和出露较好的小山坡(如下图所示),出露总长度约1.7km(水平距离)。
c.层型剖面
经过生物地层、化学地层、沉积学等研究表明,在湘西北地区进行中-上寒武系地层的逐层对比,表明排碧剖面(含1和2剖面)及排碧阶底部层段的地层是连续的。排碧阶“金钉子”点位处于Glyptagnostus属之种间的连续演化序列内。
从G.stolulotus开始,相续在地层中出现带有颊部和肋部微弱结网的G.reticulatus形态类型,以及颊部和肋部有强烈结网的G.reticulatesreticulatus亚种。从全球情况来看,微弱结网型属原始类型,总是先于强烈结网型出现。排碧剖面根据三叶虫化石划分的地层分布图如下。
图1.4.2排碧剖面球接子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分布
其他相关研究资料
在对排碧阶底界层型的确定及全球对比过程中,除了Glyptagnostus属的种之外,还有其诸如多节类三叶虫化石、牙形刺化石等可以考虑,但均没有Glyptagnostus化石有最广泛的全球代表性。
在对排碧剖面的碳氧同位素化学地层的研究中发现,排碧阶的底界与寒武纪时一个较大的δ13C值正漂移,即SPICE漂移(Steptoeanpositivecarbonisotopeexclusion)的开始基本吻合。但相比Glyptagnostus化石的生物地层划分,这个SPICE漂移的底部不太容易精确确定。
图1.6排碧接和芙蓉统底界首要和次要地层标志综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