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活动中,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注重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继承红色遗产,传递精神火炬。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有10件“红色家底”,今天,我们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阳廷安给连队*支部的决心书
阳廷安,中共*员,年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年3月,20岁的他应征入伍,凭借过硬军事素质和优秀指挥能力,很快被任命为二连六班(现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山步一营二连六班)班长。年在边境作战中,阳廷安率班内8人英勇战斗,最后只剩一人仍坚持对敌作战直至胜利。
参战前,班长阳廷安代表全班向*支部表决心:“请上级把最光荣的突击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打出国威、军威来!我保证冲锋在前,把六班带上去。打到最后一个人,也决不后退一步。让*和人民考验我们吧!让全国人民听候胜利消息吧!”
阳廷安班七勇士
年10月,在边境作战的一次战斗中,阳廷安所在排进攻受阻。激战中,阳廷安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直至壮烈牺牲。全班战士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战后,六班用生命叫响“两不怕”血性口号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部队,西藏军区为六班记集体一等功,为阳廷安追记一等功。年,六班被国防部批准授予“阳廷安班”荣誉称号,授予“阳廷安班”战旗一面,并树为“四好标兵班”。
精神永驻,血脉相传。如今耸立在烈士陵园的阳廷安班“七勇士”雕像熠熠生辉,在该旅新战士进班,学的第一位英模事迹是阳廷安,唱的第一首歌是《我们是新时代铁拳》,喊响的第一声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旅官兵把“两不怕”精神深深融进躯体、融入血脉。
国庆70周年三面受阅战旗
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全军面功勋荣誉战旗组成的方队气势如虹。在这百面战旗中有三面出自该旅——“群众工作模范团”“智勇侦察排”“阳廷安班”,他们分别来自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和边境作战。
战旗的名字如雷贯耳,战旗背后的队伍功勋卓著。这三面战旗在阅兵式上的集体亮相,正是对该旅官兵用实际行动擦亮“做民族团结模范、当祖国忠诚卫士”这张名片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战旗背后英*的告慰。
陇海战役中缴获的山炮
年6月下旬,晋冀鲁豫军区参加陇海战役,在吕庄一役中,第20旅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灭敌第旅旅部及第团全部,毙伤俘敌余人,缴获山炮3门和战马百余匹及大批军用物资。
在国民*军优势兵力猖狂进攻的情况下,该旅前身7纵第20旅主动向敌人要害薄弱部,以“猛虎掏心”战术直捣纵深,给敌以重大打击,扰乱了敌人南线作战的部署,配合了华东地区的作战,司令员刘伯承曾多次表扬第20旅火力组织得好。
抗日战争中缴获的部分日军战刀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该旅前身部队遵照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在同日军浴血奋战中,紧密团结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与敌开展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游击战,使敌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缴获的日军战刀见证了革命先辈不畏生死、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对于军人而言,为了祖国为了人民,选择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就像一位战斗机飞行员曾说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只能为祖国牺牲一次。”寥寥数语,蕴含着壮怀激烈的豪情,传递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夜袭界首使用的大刀
年1月28日,张北华、远静沧率领60名精干队员,夜袭界首车站。乘夜深敌人正睡熟之际,用大刀砍死8名酣睡的日军,接着又毙伤由界首车站前来增援的日军10余人。
夜袭界首杀“*子”胜利的消息,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军民抗日热情。“大刀向*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一时间,一首《大刀进行曲》响遍大江南北。
在昌都战役中使用的无后座力炮
为了解放西藏,年1月初,中共中央作出进军西藏的决策,确定由西南局和西南军区担负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主要任务,由西北局和西北军区予以支援和配合。西南局、西南军区以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该旅前身部队)迅速组建进藏部队。
同年10月6日至9日,部队横渡金沙江,昼夜兼程,多路合击昌都地区守敌,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经大小战斗20余次。参战的无后座力炮,在昌都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火力支援。昌都战役结束,为西藏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战利》报
年我旅前身部队18军进藏时,在部队里活跃着一批部队自己培养的宣传报道人员,各师团将报纸的名称一律改为“战”字开头:《战线》《战利》《战旗》……
这些新闻前辈,每天一边行军,一边收集稿件,晚上宿营后就趴在烛光下编辑,再交给油印组刻写印刷,有时印完报纸刚睡下,被子还没捂热,起床号就响了;第二天早上行军时,再困再累,也得赶紧起床,提早出发,赶到部队最前面,把报纸发放到官兵们手中。“发行任务”完成了,又随部队继续前进,继续收集稿件,准备第二天出报。这就是《战利》报每天的“报馆节奏”,“流动报馆”除了人员是固定的,办公地、出报地总是随着行军而变。
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使用过的冲锋舟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都江堰通向汶川的公路尚未抢通,通过水路进入重灾区成了唯一的希望。大量救灾人员、物资纷纷云集紫坪铺水库。运送救援人员进入灾区、向外转移受灾群众、运输各类救灾物资成为水上救援分队最重要的工作。
冲锋舟体积小,航行速度快,为充分发挥最大运输效能,每艘冲锋舟只配备1名操舟手和1名救生员,其他操舟手和救生员在码头待命,采取轮换驾驶的方式,确保运输不中断。水库上游水流湍急,不断有塌方和飞石,水中行船危险不断。操舟手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运输任务。在七天半的时间里,该旅前身部队水上救援分队共出动冲锋舟次,运送部队余人,记者余人,物资余吨。运出伤员余人(其中重伤员人),灾民余人,记者余人,部队余人,开辟的水上通道成为了抗震救灾名符其实的“水上生命线”。
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羌族群众赠送的羌红
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该旅前身部队官兵紧急出动,奔赴灾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工兵水上救援分队第一时间赶到都江堰紫坪铺水库,最早开辟了进入震中灾区的水上生命线;余名官兵,第一时间赶到崇州市鸡冠山乡救援受灾被困群众;防化洗消分队24名官兵第一时间赶到重灾区都江堰市,执行危楼爆破拆除和防疫洗消等艰巨任务。随后,根据上级指示,救灾分队赴3个责任区24个点位执行抗震救灾,抢通道路、爆破危房、防疫洗消、转移受灾群众、建立“心连心帐篷学校”、开设“过往灾民救助站”,搜救失事直升机等任务。
羌红是羌族群众祈求吉祥的信物,“献红”习俗是羌族最高的传统礼仪。抗震救灾中,羌族群众赠送官兵羌红,表达感激之情,筑起了民族团结的丰碑,更是对军民鱼水情深的深刻诠释。迈进新时代,官兵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到哪里都始终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群众工作模范团”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传承了人民军队一心为人民的精神信仰。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
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光荣传统是一支火炬
传承
不是守住炉烬
而是传递火炬
红色传统的生命力
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
在于为现实服务
红色基因
应该放射出历史的光辉
更应该激荡起时代浪花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军郭朋
责任编辑:于海洋